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为正: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时间:2012-02-27 11:04:4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作为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大学教育是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承载与依托。

  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这种天然禀赋下,自大学这种教育形式诞生之日起,大学便具有了文化属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形成独有的精神品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学教育作为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自觉地把本土的、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品质、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等融入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从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向有文化的社会人的深刻转变。文化是大学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向。一方面,大学教育的过程是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筛选、加工和整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大学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其反作用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动性也越来越突出。

  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大学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这是大学教育的文化创造使命最为集中的体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大学教育的内容仅仅能够回应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法则之一。

  大学教育是先进文化生成的源头

  先进文化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念和情感以及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以理性文化为主导,而这种文化所依托的载体就是大学。

  先进文化的生产是大学教育的制高点。凡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都相对集中于大学,而科学知识正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包括新成果、新学科知识体系,都提供了先进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直接创造着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因子。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表著作、文章和举办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输入社会,争取外部系统的认同。首先,大学通过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来更新文化。其次,大学的学术科研是文化创新的直接表现,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人类的文化产品。第三,大学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为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吸收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和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在先进文化中起着激励作用。其次,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过程中执著于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正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学按照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展开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先进文化得以彰显。

  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教育的性质特征、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目标要求等各个方面都与先进文化的生成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大学教育在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学教育对文化自觉形成的影响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的自觉。文化自觉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对于生活环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即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二是指形成文化人格。

  大学教育对于文化自觉形成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系统内部和大学系统外部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系统内部来说,践行文化自觉首先是要将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教育的文化职责理性地结合起来。大学教育以一种非强制性手段作用于人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实际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带有文化的“印记”;而文化人格是通过主体的文化生存活动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性格结构、思维方式等。个体通过特定文化品格的认同而成为具有特定文化人格的主体,文化人格则通过现实的个人得以传承。大学教育是通过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组织的科学管理等形式,使学生在文化冲突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整合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其次,大学教育的时代性和兼容性是践行文化自觉的保障。时代性就是要体现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特色;兼容性是指主动吸收各种文化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整合进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大学教育是对人独立思考和丰富想象力等品质的培养,青年学生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培养意识上的自觉性,即文化选择中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和自我创造能力。

  对大学系统外部来说,文化自觉的建立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得以实现。大学教育的成果对于社会具有很强的外溢效用。从纽曼倡导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到洪堡的科学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教育,再到“威斯康星思想”以及后来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也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前瞻性。大学教育内容具有层次高、权威性和示范性强的特点,经过大学选择的文化形式更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也就更具有话语权。

  (王为正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