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印发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2-02-28 08:58:19  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科发计〔2012〕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十二五”是我国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任务部署,切实提升科研条件的支撑保障能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将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七日

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4

二、思路与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思路...................................................................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任务...................................... 9

(一)优化科研条件建设布局........................................... 9

(二)加强科研条件自主研发和应用............................. 12

(三)推动科研条件开放共享......................................... 16

(四)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 17

四、保障措施..................................... 18

(一)健全科研条件统筹协调机制................................. 18

(二)构建多元化科研条件投入格局............................. 18

(三)推进科研条件运行和服务模式创新..................... 19

(四)落实和完善科研条件政策法规............................. 19

(五)推进科研条件国际交流与合作............................. 20

(六)加强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 20

 


本专项规划所指的科研条件包括研究实验基地、科研设施以及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实验动物、科技文献、计量基标准等。科研条件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和信息基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任务,加强未来五年科研条件发展的系统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以来,我国科研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条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对科研条件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科学技术进步法》对科研条件建设和共享做出明确规定。研究实验基地、科研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156个,总数达到33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14个,总数达到38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建74个,总数达到105个。资源整合共享取得重要进展,在大型科学仪器、野外台站、科学数据、生物种质资源、科技文献等领域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的建设,科研条件分散、重复、低效的状况有所改善。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攻克了深紫外光源、大型中子源、金属原位分析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原子荧光光谱仪、材料原位分析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取得突破,国际互认能力显著提高。科研用试剂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实验动物资源基地建设和资源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中,科研条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抗震救灾、重大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检测等重大事件中,科研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在科研条件建设和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市场机制在促进科研条件优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方科研条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设了一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为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世界科技呈加速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前沿技术领域群体突破、学科交叉融合态势加快,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为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把建设强大的科研条件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科研条件投入,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持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科研条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围绕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研发合作,共同建设和参与大科学工程,并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进行协作研究,成为新形势下科研条件发展的新特征。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科技在支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及保障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对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任务,急需强化科研条件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对科研条件提出迫切需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进出口贸易也离不开检验检测设备等科研条件的有力支撑。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先导。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是从源头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研条件总体上仍然薄弱。突出表现为:科研条件总体供给不足与部分科研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并存,科研条件投入中重规模、轻质量重建设、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较为突出,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尚未形成,特别是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研条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科研条件的支撑保障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以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为主线,以促进科研条件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科研条件系统布局,着力增强科研条件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科研条件开放共享,着力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着力加强科研条件队伍建设,大幅提升科研条件整体水平,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思路

在战略部署上,按照统筹协调、强化支撑、自主研发、开放共享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科研条件建设工作。

统筹协调:强化科研条件发展的宏观管理,加强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在科研条件建设上的协调,促进科研条件基地建设与人才、项目的有机衔接。

强化支撑:面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前瞻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增强科研条件的支撑服务能力。

自主研发:把科研条件自主研发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掌握科研条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开放共享:完善科研条件开放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盘活存量,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科研条件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我国科研条件发展的总体目标:科研条件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科研条件体系,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

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科研条件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推动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实验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使符合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需求的科研条件布局更加合理

——科研条件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科学仪器新原理新方法,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形成20种以上具有原创性的科学仪器设备,200种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实验动物资源、国家计量基标准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

——科研条件开放共享程度大幅提高。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更加健全,科研条件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条件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科研条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优化科研条件自主创新和开放共享的政策环境,培育形成3-5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科研条件建设布局

1. 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在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为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农业、人口健康、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战略需求领域,以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及地球深部等基础前沿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稳步推进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台站等研究实验基地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计量基标准基地建设。

2. 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实验服务基地建设

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集成优质资源,在农业、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推动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多学科交叉集成、面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提高科学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推广和应用,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在综合集成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

加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行业和地方科技文献信息机构,以及社会化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大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建设力度。构建开放的知识组织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文献知识化服务示范基地。

进一步推进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及种源基地建设和发展,加强实验用小型猪、实验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用水生动物、实验用低等动物种源基地,以及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动物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补充完善农业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保护。加强科学数据的采集和保护,完善不同领域和行业科学数据库建设,扩大数据汇交试点,促进科学数据共享。

3. 促进区域和行业科研条件发展

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把科研条件建设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促进重点区域的跨区域协同创新为目标,合理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地方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构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鼓励以校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科研条件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地方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区)的重大需求加强科研条件建设。支持国家条件平台与地方平台集成,强化国家条件平台和地方平台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和衔接。积极引导和支持西部地区科研条件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行业科研条件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条件资源,服务行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二)加强科研条件自主研发和应用

1. 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

以新原理、新方法为突破口,研发若干前沿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为引领科技创新、抢占战略制高点提供手段支撑。加强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一批重大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加快科学仪器设备的小型化、专用化研发,提升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学仪器设备的应用示范,推进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一批科学仪器设备创新型企业发展。

专栏:科学仪器设备

科学仪器设备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突破微观、宇观、综合复杂体系和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分析新原理、新方法,研制具有原创性或新概念的科学装置。开发具有原位、活体、动态、无损、无污染、灵敏、高通量、高分辨等特征的科学检测、分析、成像与操控技术,开发物质组成、功能和结构信息获取等分析及表征技术,开发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中新观测手段和信息获取技术。

前沿科学仪器设备。利用太赫兹技术、微纳米技术、超导技术、量子调控技术、粒子探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研发若干创新性强、功能完备、应用前景广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通用科学仪器设备。重点研发色质联用仪器、高端显微镜、频谱仪、无损检测仪、虚拟仪器、高端成像仪、高精度天平等一批我国需求量大、价格昂贵的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加强已有科学仪器设备相关成果的专用化、便携化、网络化研究,针对具体应用领域形成完善的应用解决方案。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特殊应用领域需求,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加强一批专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突破瓶颈制约;加强农业和食品、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能源、矿产资源等行业领域的专用仪器设备开发。

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和配套系统。加强高稳定光源、高性能检测器、离子源、常压或低真空质谱质量分析器、高效分离色谱柱及填料、真空泵、全息光栅、电感耦合装置、高性能实验数据传输部件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加强样品前处理装置、真空系统、数据库、软件模型等开发。

科学仪器设备(装置)二次开发。加强现有科学仪器设备(装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拓展功能,依托上海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通量研究堆等重大科学装置,搭建用户科学仪器设备实验装置,提升现有重大科学装置的综合使用效益,带动一批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研发。

2. 加强科研用试剂研发和应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研发机制,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用试剂研发、生产与应用模式。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出一批重要的通用试剂和专用试剂,支撑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清洁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发展;加强科研用试剂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共性关键技术与制备工艺平台和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市场交流与服务平台;开展科研用试剂产业化示范应用,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多层次服务。

专栏:科研用试剂

<>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基因克隆和表达技术、消化技术、合成制备技术等主要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结构解析、反应条件优化、反应重复性和稳定性、小试和中试等工程化技术研发。

通用试剂研发。研发核酸、蛋白、多糖、生物毒素等分离、纯化和检测试剂,以及微生物和细胞培养用试剂,研发毒品检测、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药物分离与合成、环境监测等领域所需的高纯有机试剂;研发用于重大疾病防治药物、新农药、新兽药及其代谢物研究的化学中间体、手性核心单元物质、衍生化试剂、药用辅料等。研发具有高分离度的色谱填料、整体柱以及新型无机-有机杂化分离材料,开发适用普通和手性化合物分离的各类官能团修饰的色谱柱填料及凝胶柱填料等。

专用试剂研发。研发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重大疾病及新发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突发事件所需快速检测试剂或试剂盒、对照品、标准品,实现检测规范化。针对生化分析仪、核酸工作站、材料表征仪、核素分析仪等,研发专用分析试剂(盒)。针对急救医疗、防病控病、公共安全、反恐、犯罪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研发成套专用试剂(盒)。

3. 加强实验动物资源研发与应用

加强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动物模型的研究和我国优势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动物实验应用技术平台,开展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保障实验动物福利。

开展动物模型资源研发。围绕人类重大疾病、新药创制等科研需求,通过基因修饰、遗传筛选和遗传培育等手段,研发相关动物模型资源。重点开展传染病基础性研究与防控、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等需要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资源研发。建立稳定的大鼠遗传修饰技术体系,实现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大鼠研制的常规化、标准化和规模化。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实验动物资源培育。重点开展非人灵长类、小型猪、树鼩等实验动物资源研究,加快建立大型实验动物遗传修饰技术和模型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和应用非人灵长类、小型猪、树鼩等遗传工程动物模型资源。探索开展野生动物、实验用猫、实验用鸟类、实验用昆虫等资源动物的开发和标准化研究。

4. 开展科技文献信息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加强科技文献信息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科技信息技术与服务创新能力。开展基于科技文献内容的深度知识组织与揭示的理论方法研究,促进科学信息计量与知识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强科技数字文献长期保存关键技术及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完整的长期保存技术及规范体系。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继续加强专利、标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开展面向科技创新的信息分析与情报研究关键技术、方法模型和软件工具研究。

5. 加强计量基标准研究

开展基础前沿领域高准确度计量基标准研究,突破前沿领域量值溯源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互认的国家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钟、喷泉钟和星载钟等原子钟,构建独立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

面向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计量基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安全需要,建立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环境保护等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研究及其量值溯源体系。

6. 加强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推广

加强对现代科技发展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基础性科学方法问题、重大紧迫现实问题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研究。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构建若干重大领域和重点学科的科学方法体系。围绕热点、重大和突发问题开展科学方法研究,加强亟需分析测试方法的研发,构建技术创新方法认证体系。加强创新方法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创新方法在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推广应用。

 

(三)推动科研条件开放共享

1. 加强条件平台运行服务

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健全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平台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平台体系,开展平台认定工作,建立以开放服务绩效为导向的平台运行评价体系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形成的科技资源汇交,夯实平台运行服务基础;继续发挥平台在濒危资源抢救、保存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加强平台门户系统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云建设。完善国家科技资源调查长效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平台的衔接互动。

2. 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条件的开放共享

推动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目录,促进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以非营利方式向社会开放。推进国家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信息和数据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大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等服务力度。继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面向企业开放服务。

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条件。

3. 推进军民科研条件共建共享

重点支持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特种测量测试、生命科学等相关技术在军民之间的互相转化与应用,切实提高军、民科技资源相互转化效率;继续推进军民之间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信息等科研条件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军民共建试点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四)强化科研条件质量保障

1. 推进科研条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科研条件研制机构建立健全科研条件的生产、检测和质量监督标准。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用试剂、科技文献等科研条件资源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的研究与应用。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加科研条件质量国际比对等工作。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公认技术指标,建立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平台。

2. 完善科研条件质量监管机制

强化科研条件资源检测机构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科研条件资源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风险评估、产品召回和市场退出的质量监管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动物机构认可体系,健全实验动物质量追溯、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网络,完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质量监控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

3. 加强科研条件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各级检测机构、计量机构、分析测试中心、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检测技术优势,开展科研条件资源检测标准、计量标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等重现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的综合评价。加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和检测试剂标准化研究,并形成行业标准和系列化、商品化检测试剂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科研条件统筹协调机制

强化科研条件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发挥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加强科研条件工作的格局。健全科研条件领域专家咨询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与科研条件建设的统筹协调。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企业联合共建科研条件的机制,推进地方科研条件与国家科研条件建设的有机衔接。加强科研条件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前瞻部署、系统推进我国科研条件建设和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科研条件投入格局

逐步加大财政科技经费对公益性科研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的支持。探索构建符合科研条件建设规律的前补助、后补助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建立科研条件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资本加大对科研条件研发和生产的投资。支持和引导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

(三)推进科研条件运行和服务模式创新

加强政府引导,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创新科研条件运行和服务模式。在科研条件资源领域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鼓励专业化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开展科研条件研发、生产、信息咨询和租赁服务,促进科研条件在更大范围内为中小企业和基层服务。建立健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野外实验台站的运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条件平台运行服务评价体系及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的奖励补助机制。

(四)落实和完善科研条件政策法规

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强化国家财政投入形成的科研条件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针对科研条件建设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在科研条件领域的落实力度,完善支持国内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资源生产企业财税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首台套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条件资源。完善促进科研条件开放共享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家财政资金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查重和联合评议机制。继续完善实验动物管理法规,规范实验动物的生产、使用和管理。

(五)推进科研条件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等科研条件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有序扩大国内科研条件资源对国外机构的开放共享。鼓励科研条件领域企业与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支持科研条件研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人员、研究机构等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提升科研条件国际交流层次,强化科研条件的国际互认能力,推动与世界各国开展资质互认和培训交流。

(六)加强科研条件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大高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实验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形成高素质、多层次、结构合理的科研条件创新团队。完善实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完善科研条件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制定专门针对实验工程人才的职务晋升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科研条件自主创新和开放共享优秀团队和个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