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质量“黑名单”怎样才能救赎质量
时间:2012-01-16 09:33:01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楚逸民 

    “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一定要全面。如果一个地方频出质量问题,不仅当事企业要被列入“黑名单”,而且当地守土有责的监管部门也要被纳入“黑名单”

    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会议认为,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提出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近年来,“黑名单”无疑是相当流行的一项监管制度。不仅在食品、药品、

    建筑工程、房地产等众多经济领域被使用,而且在医疗、教育、行政、司法等许多社会领域,也得到广泛运用,如我们熟悉的“教育乱收费黑名单”、“行贿黑名单”,等等。

    当然, “黑名单”制度虽无处不在,但也并不如人们事先预想的那样神奇显著——能够一“黑”就灵。就质量“黑名单”来说,怎样才能让其充分发挥出救赎产品质量作用呢?以下两点恐怕不可或缺。

    首先,“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一定要全面。一方面,不仅要建立针对企业的质量失信“黑名单”,同时也要建立针对监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的监管失信“黑名单”;另一方面,“黑名单”不能只由政府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包办,同时也要建立来自民间、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自下而上的黑名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频出质量问题,不仅当事企业要被列入“黑名单”,而且当地守土有责的监管部门也要被纳入“黑名单”。

    质量诚信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企业固然是质量诚信的“第一责任人”,但政府的监管诚信、政务诚信显然同样至关重要。诚如国务院会议指出的,“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而此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更是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很多的经验教训早已证明,政务诚信的严重阙如,事实上正是许多质量事件泛滥的源头之一,如在食品领域,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猪肉,都是典型例证。

    其次,与“黑名单”相配套的惩罚制度一定要严厉到位。对于不重视质量、频出问题的企业,不能仅止于列入黑名单,而且要坚持对其一“黑”到底,绝不搞“下不为例”——对于企业负责人,要使之真正身败名裂、该追究刑责的绝不含糊;而对当事企业本身,则必须施以真正伤筋动骨的惩罚性赔偿。

    同时,对那些玩忽职守的监管官员,也必须严厉追责。不仅避风头式的“几乎100%复出、如同带薪休假”的“免职”游戏,必须彻底改变。因为监管不力、导致质量问题泛滥,监管官员的仕途就该终止,继而以“玩忽职守”等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