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民间智库发展严重不足,还是民间智库影响力不强大,都与政府决策与吸纳民意存在“肠梗阻”现象有关。理顺民间智库影响公共决策的渠道,形成上下一致,同舟共济的局面,需要着力三个问题:
一是公共决策层应有与民同乐的共事思维。至今为止,一些地方主政者的思想里,仍然流淌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血液,“一支笔”、“一言堂”的情形并不鲜见,某个人或少数人意志美其名曰是组织研究、讨论通过的结果,不可逆转,这实际上都表明权力与民情、民意之间存在阻隔。
与民共事,既是要把民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也要吸纳民意,扩大民意及其民意智库的影响力,让民众参与决策,让民众共享决策的成果。
二是公共决策应以长期计划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决策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出台某个政策、方案、措施的导向性、强制性、现实性是不容置疑的。某一件突发性重大事件,可能催生一项政策的出台,现实中,这样的情形只是少数,也是偶然性的。更多的情况应当是政府有较长期的战略方针和计划,这样的计划应当及早公布,给民意一个思考周期,给民间智库一个活动周期,以便于有的放矢,提升民意、民间智库的影响力。
三是厘清民意与决策层的责任。公共决策吸纳民意乃至民间智库的研究成果,固然是行政文明的进步,但公共决策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民意,更不能将责任推卸至民意或民间智库者的身上。
社论谈论的话题是民间智库,笔者回应的问题在于公共决策,这两者看似相距甚远,实际上遥相呼应。公共决策相信民间智库,就容易给民间智库相应的空间和土壤,如果相反,公共决策我行我素,不把民间智库当回事,那无异于给民间智库当头一棒。因此,发展民间智库,不在于民间智库本身,而在于公共决策给民间智库怎样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