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进程加速徐州能级跃迁
时间:2009-09-04 15:49:2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陈欢 

城市名片

【城市名称】江苏省徐州市

【城市别称】彭城

【城市位置】江苏省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接壤的核心地区,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2008年徐州市常住人口940.95万,市辖区人口184万。

【城市面积】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0平方公里。

【城市荣誉】亚洲最大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研发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2009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交通优势】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

斗转星移,时间定格在现在徐州身上时。山色苍茫,水波潋滟,夏日的徐州展现的是一派勃勃生机。站到云龙山观景台极目远眺,蓝天、碧水、绿地尽收眼底,高楼街巷错落有致……处处曾相识,处处新气象。

汉风楚韵 两汉文化看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两汉400年间,徐州共有13位楚王、5位彭城王。“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也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戏马台上留下了项羽指点江山的凌云壮志、泗水亭里走出了西汉的开君主刘邦、霸王楼是项羽失败之后的绝唱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等,每处景点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和王侯将相的豪迈之气。

汉文化遗址在这里也是处处皆是。考古挖掘出的200多座汉墓,均是两汉的王侯、国戚的墓葬,丰富而宝贵的汉代文化遗产为国内所罕见。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1995年“狮子山楚王陵”的发掘并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内出土的玉棺、金缕玉衣,为世上稀有珍品,令人叹为观止。西汉一代楚王刘交墓,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卧牛山楚王刘纡墓,东洞山楚王刘延寿墓等,都是以山为陵,坡凿通道,建筑地下宫,形成了巨大的地下宫殿群。

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刘邦自不必细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李,南沛县歌风台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徐州籍的王侯将相、文人骚客更是层出不穷。千百年来,无数风流人物,群星荟萃,将徐州的历史银河点缀得熠熠生辉。

旧貌换新颜 煤城变绿城

历史是过去的荣耀,也是对现在的鞭策,现代徐州在痛并快乐的蜕变之中,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转身。

2009820日晚,徐州美术馆工地内灯火通明,忙碌的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内装修施工。再过1个月,这座徐州历史上第一座专业美术展览场所将开门迎客。

在它的身后,城市规划馆、科学技术馆、音乐厅……一系列功能性基础设施也都将相继投入使用。徐州市民的社会公共生活将因此增添全新的经历。

城市的功能性项目好比人体必不可少的器官,对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徐州市委市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6年以来,利用江苏打造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的契机,以国际水准,充实完善城市功能,改造生态环境,始终把生态和功能性摆在城市升级最突出的位置加以推进。

与雨水丰沛的南方城市不同,处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徐州,并没有得益于多少自然的先天赋予,留下的是濯濯的童山,频发的水患。加之历史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黑锅盖+灰头土脸”曾是徐州的城市基调。

昔日“煤城”脱胎换骨为如今的“绿城”,其间过程殊为不易。

徐州市委市政府把提升环境和城市功能当作发展生产力一样来看待,几年来共投入超过500亿元,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还绿、扩湖增绿、延山扩绿方式,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建成故黄河旅游风光带、小南湖公园、云龙公园综合改造及“敞园开放”工程、云龙山东坡运动广场等一大批公园景点和街头绿地,形成了以山体为骨架、以河流道路为网络、以公园广场为点缀,“点、线、片、面、网、圈”相连的生态格局,一座“山水相依,南秀北雄”的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来访后对徐州生态建设,特别是塌陷地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成效惊奇不已,最终促成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在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署了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项目的协议。

目前,徐州建成11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以上,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12平方米/人。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从2002年的58天变成了2008年的320天;2008年全市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人比2003年减少了14.5%,因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人数下降了26%

“一河串起满城湖”的格局更是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就是“等于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经济+人文的双翼腾飞实现了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徐州开始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8年,正式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等一系列的政策机遇为徐州的跃迁提供了巨大的能量;2009年,徐州为“起跳”而加速“助跑”:

3月,徐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率先止跌回升;

5月,随着中能硅业三期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徐州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6月,7项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中徐州6项居全省前列,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7月,徐州经济开发区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这成为江苏省新能源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8月,徐工集团新基地落成,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之后,向履带式起重机的全球桂冠发起冲击。

以“徐工”和“中能”为龙头,徐州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电子、数控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机械、食品、化工及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产值已经占据徐州工业的半壁江山。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能耗和污染少的项目落户,带动了全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换代。

2008年,徐州GDP增长速度达13.5%,人均GDP23069元。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徐州名列第33位,比2003年前进了17位,与北京、沈阳等15个城市一起被评为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城市。

看得见的是徐州经济的腾飞,看不见的是徐州人发展意识的转变。

以“跳出徐州看徐州、发展环境看徐州、人文精神看徐州”主题教育活动为开端,徐州围绕着“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先后组织了180多个市民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打造徐州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在“大气中求精致、在豪放中见温情、在开放中重诚信”。

这一切,都为徐州城市“软件”升级,安装了强大的精神助推器。

能级跃迁 唱响发展“大风歌”

近年来,徐州市充分利用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和开发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有利时机,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四大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今年4月份,徐州人开着“旅游大篷车”,在淮北、宿州、宿迁、连云港、枣庄、济宁等12个周边城市举办巡回推介活动。 

这场面向民间的“城市营销”活动直接点燃了周边各地市民的消费热情。在51日至3日“五一欢乐购”期间,徐州中心商圈日均人流量近70万人,较以往35万人次翻了一番,其中周边城市客流约占65%左右。 

徐州人走出去营销的信心,来自于日渐提升的城市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徐州已经成长为周围20个地级城市、17万平方公里、1.2亿人口区域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 

由于范围地跨4省,不可能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区域协调。因此,徐州在最初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时,不是口气强硬的“打造”,而是“培育、发展、协调”。即: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 

通过一系列面貌、功能、产业、人文升级的“组合拳”,徐州这个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昔日兵家必争之地,真正地体会到新经济时代的通衢之利: 

以彭城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圈辐射效应已经达到200公里,节假日来徐消费周边地区市民占比高达60%。大型综合医院有近30%是市外人口来就医,大中专院校也有相当比例是市外人口来求学,充分体现了徐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征。 

1989年交通银行进入徐州后时隔20年,商业银行进驻徐州今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浦发、招商、民生、莱商、锡州村镇等银行集中进驻,此外人力资源市场、中介市场、各类投资公司等已成为引进培育的重点,徐州区域性商务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生产扩大与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金融完备,都已在徐州区域中心集聚辐射作用中相得益彰。 

能级跃迁,给徐州的发展增添了足够的动能,徐州的豪迈大风歌已经在中原的土地唱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