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元人民币,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大数字。即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也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跨过了捉襟见肘、内外吃紧的关口。钱多了,怎么花?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和平年代,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头,应该放在教育投入上。这是一个国家政府尽到本职的最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财政得以成立的支点之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当下的国家财政背景下,其实已经是一句过时的口号,因为即使以8万亿元、甚或以6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规模看,中国早就告别了“穷财政”的年代。财政不穷,教育穷,这当然不是财政“盘子”大小的事,而是如何“切蛋糕”的事。
上个世纪的1994年,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教育投入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个有统计数据的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其实,恰在此前一年的1993年,中国就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当然,4%的目标不仅在上个世纪末没有实现,就是在距离目标提出已近20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没有实现。这其中的问题,当然不是财政穷富的问题,而完全是“切蛋糕”的问题。因为就在这近20年的时间内,中国财政收入的规模从1万多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8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如果换算成在纯财政收入中的比例,数值将更高。在许多国家,甚至在一些其发展程度远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都在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在现代国家中,教育、医疗是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最大民生支出项目。有论者称现在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已经有三分之二用于民生项目上。可是,如果教育投入没达标,医疗保障程度低且覆盖面不完全,上述所谓“三分之二说”就很难自圆其说。
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根据已有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此前两年2006年的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也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国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和经合国家平均水平的落差,远没有人均教育经费落差这样大。所以,10万亿的国家财政收入,完全有条件多留一些给教育。否则,“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真的可以改成“再富也要穷教育”了。
教育投入不足,或者在预算的账目上标明投入了,但实际上“口惠而实不至”,到花钱的时候,资金落实不了,投入到不了位,这些现象,都是教育投入难以“达标”的“梗阻”之处。而教育投入的不足,也是“国富民不富”、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财政收入10万亿,多留一点给教育,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政府计划,明年,2012年,中国将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在10万亿元人民币财政规模的条件下,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的确不应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