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10月25日在淮安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上,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副教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于长江表示,绿色城市化,除了在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各方面要做到,还要求人们从生活方式、习惯、审美等方面有正确的态度。
他说,我们经常说,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但实际上城市也是人建的。就是说,不同的人来主导,这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不同的城市。另外,绿色,如果从技术或者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上说很复杂,那么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实反而很简单。
于长江认为中国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许多传统理念就是很绿色的。中国的许多生活方面也是很绿色的。比如,四川一些地方做饭的炉台上面,要挂很多层东西,热量上升的过程就是加热的过程,最后热量一直升到房顶就消耗差不多了。这就是非常低碳,非常绿色环保的。所以,绿色生活从个人层面来说很简单。
论坛上,于长江还从人们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等诸多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于绿色的认识。
他说,绿色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真诚,是一种自信和自觉。比如,买多大排量的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不应该跟风。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经常说,政府不该唯GDP,其实个人也是一样。我们不用总是按照自己的GDP来算,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档次。在消费主义的狂潮面前,追风就会让自己变得很忙,生活也不丰富。真正丰富的生活一定是自己独创的。”
他还表示,绿色也是一种品位,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他直言,不应该总是号召人们为一个宏大的目标做贡献,让人们承担全人类的未来,这不能激起人们当下那种节能的冲动。告诉大家不环保、不绿色,一百年后地球就会爆炸,只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让有责任感的人觉得为了子孙后代而环保。还有一种就是让一部分人认为,趁地球要爆炸之前,赶紧多吃多占,结果更不环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的节能技术不到位是一个伪问题,节能其实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人们信不信、要不要这样做的问题,还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感觉的问题。”于长江说,中国古代之所以那么绿色,因为人们有很强的传承观念,家谱让人们认为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么一套概念,使人们具备这样的理念。今天,我们还要重建这些信仰。
此外,于长江还表示,绿色是一种丰富。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耗能的。舆论领袖、精英应该不断去告诉公众,这个世界上现代化的生活有很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日本只有我们九分之一耗能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美国是我们四分之一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选择俄罗斯更浪费的方式,等等”。
他认为,淮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进行新一轮大发展的时候,恰恰我们要回到原点,而不是简单地跟风,既不跟发达地区的风,也不要跟沿海地区的风,或者外国的某些风,我们就是回到原点,树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才能让人们过上真正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