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实录
时间:2011-10-27 16:37:07  来源:城市化委员会  作者:顾晴 吕程平 

第十七届中国城市化论坛

暨中国城市化史馆开馆典礼

中国江苏·淮安清河

主题:中国城市化的绿色抉择

ccb46923447eb8d19a63391befc4a2dc.gif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政府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承办单位:中国城市化史馆

   论坛时间: 201110251500-1820

   论坛地点: 淮安市中国城市化史馆

   媒体支持: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腾讯网、搜狐焦点网、新浪乐居、搜房网等

 1eb0d2d23bb144d19f5949e876a7132d.gif

论坛主持人,城市化杂志副主编顾晴

主持人:顾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我是来自城市化委员会的顾晴,非常荣幸能够主持今天的论坛。在“绿色城市化”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及后危机时代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关键要素的共识下,“绿色城市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模式开始在各地展开。论坛开始前,我们从宣传短片中简要了解到了淮安清河区在绿色城市化方面的探索。由于这样的探索必然会对中国的城市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今天的论坛吸引了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媒体朋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论坛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荣誉主任 毛如柏先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总经济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 李秉仁先生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王秉忱先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李兵弟先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副教授 于长江先生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蔡义鸿先生

出席今天论坛的淮安清河区的领导有: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区委书记 王海平先生

清河区四套班子领导、区各街道办、区各直属单位、区直各部门工作人员、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清河分居领导班子成员;市国税一分局、市地税三分局、工商清河分局、国土清河分局、清河公安消防大队主要负责人;新区管委会、区住建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新区规划办、区委党校全体人员等。

此外,今天的论坛还吸引了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建设报、搜狐焦点网、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等媒体的朋友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topsoarnews.page--]

主持人:顾晴

首先,我们有请中共清河区委书记王海平先生致辞。他还将给我们带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魅力新城”的主题演讲。大家掌声欢迎!

                   948ce569547ce51b5c859db1d1edb86c.gif

                                                中共清河区委书记王海平

王海平:尊敬的毛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来到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工业新城——淮安,来到淮安的首善之区、商贸中心——清河,来到风景秀丽、活力四射的清河新城参加第17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清河区委、区人民政府以及30万人民对于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清河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止“城市病”的发生,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清河新城建设中,我们秉持“城为人建”的理念,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生态产业文化互动并进,全力探寻具有清河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到2010年底,13.5平方公里的清河新城,绿化覆盖率达42.6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11吨以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继去年创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之后,今年又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古淮河文化产业园、动漫科技产业园分别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园和省级科技产业园。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一个昔日纯而又纯的落后农村,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产业新城、文化新城、人本新城。可以说,清河新城的建设与实践,正是对本次论坛“以新型城市化推动绿色发展”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

一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规划上,大力实施绿色战略。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我们在新城建设之初,深入研究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模式和田园城市理念,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了“新城新园新产业”的发展定位,高水准编制完成新城控制性详规和部分地段修建性规划。我们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面考虑,不因眼前利益而损害城市的长久繁荣和“后人”的长远发展,力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我们将新城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建设生态、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发展产业、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提供居住和公共服务,保证新城功能布局和发展效果最优化。在强调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我们坚持“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确保新城沿着“低碳、生态、集约”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城市形态。

二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环境上,大力建设绿色城市。生态不仅是一个城市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我们坚持把生态作为“生命绿线”贯彻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打造生态优良、绿量充足、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园林城区。新城巨大的“生态绿肺”——占地5000亩的古淮河生态文化景区,就是依托古淮河35公里原生态岸线,对原有沟、塘、坑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而形成的。我们结合滨河、滨湖、沿路、沿建筑物的绿水生态景观建设,做足白鹭湖、青龙湖、清涟湖、古淮河“三湖一河”水文章,做美城市绿地和生态游园,尽可能多的栽植绿色树木,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硬质铺装,构建高低疏密、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实现城在园中、路在树中、人在绿中。我们大力建设绿色建筑,广泛推行节能环保材料,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动建筑节能降耗。清河生态园采用了先进的造园技术,保证园内恒温恒湿,四季如春;红喜会馆和中国城市化史馆则分别运用了地源热泵热回收技术和光电建筑一体化屋面构件技术。在新城建设中,我们还有一条“红线”,就是未经区委区政府的许可,任何人不得随便砍伐一棵树,确保新城的绿线不被破坏。

三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产业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目标。我们突出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大力推行招商选资,着力引进和发展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优的绿色项目,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构筑强劲的产业支撑。我们通过建设江淮婚俗馆、红喜会馆、白鹭湖婚博园等婚庆产业项目,引进红星美凯龙、淮安国际汽车博览城、奥特莱斯等现代商贸企业,实施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开元国际大酒店、白鹭湖山庄等现代餐饮项目,促进了婚庆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发展。我们通过打造总部经济园、创意产业园、动漫科技园等发展载体,引进世界之窗、楚天极目动漫、欢乐小马电影城等项目,促进了以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们还引进了旺旺食品工业园、LED光电产业园等项目,促进都市型工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四是坚持将绿色发展体现在城市人居上,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窗口、人类生活的家园,说到底就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始终秉承绿色发展、人本至上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推动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嵌入配套的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住宅等专业功能区,全方位满足人的生活、工作、休闲需要,让人成为城市的主角。我们选择最好地段建设花园式的农民公寓,引入开明中学、师院附小、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全市一流的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家庭人口文化生态园、长荣大剧院等公共文化项目,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我们还构建完善、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开通免费公交班线,健全电信、银行、邮政等服务机构,完善超市、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十五分钟步行生活圈”,让人们生活得更低碳。

清河新城的建设历程,是我们对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五年多来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把环保优先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前提。我们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城建设始终,严把项目引进关,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把集约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我们注重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项规划的融合衔接,促进新城空间和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了城市资源集群、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必须把文化传承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我们充分挖掘古淮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让历史锲入现代,文化融入城建,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建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新城。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根本。我们既为居民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又努力建设一流的市政设施、完善的功能配套、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让人们在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中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吸收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不断巩固清河新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主持人:顾晴

 谢谢王书记热情洋溢的致辞!王书记的主题演讲全面地向我们介绍了清河区为绿色城市化所做的不懈努力。在他的演讲中,绿色发展、绿色景观、生态文化、生态新城、精明增长等等这些词语,反映的是一方的主政者,对于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对于重道远的低碳城市建设之路的坚定信念。让我们再次将掌声送给像王书记这样勇于探索的实践者们!

接下来,我们有请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原总经济师,城市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李秉仁先生就“绿色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发表主题演讲!掌声欢迎!

[!--topsoarnews.page--]

 

           97a038f0f4e072898901841960f7031a.gif

                              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原总经济师,城市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

   李秉仁:尊敬的毛部长、王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绿色城市化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温家宝总理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将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保护与修复生态,增加森林碳汇,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今天我们探讨绿色城市化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到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从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但迄今为止,生态城市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清晰的概念。尽管如此,学术界有个基本的共识,即生态城市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和一体化的发展。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

俄罗斯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生态城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我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我们可以认为,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如果这复合生态系统是绿色的、低碳的、和谐的、可持续的,我们就可称这个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就是说,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人文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这是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城市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引发的思考。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工业化进程推进了城市的迅速发展。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使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类家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问题。显然,这样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有识之士陆续提出了人类文明的低碳生态发展方向。这使得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毫无疑问,转型的方向就是发展生态城市。从我国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土地资源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也使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刊(《参考消息》2011年9月30日)一篇关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报道指出,中国亟需新的城市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许多城市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越来越富裕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多的汽车、住房和电力,环境会随着汽油和煤炭消耗量的不断增加而日益恶化。为了避免这种可怕的局面,中国的城市规划者近20年来一直在研究更加环保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国至少100座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行动。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早已有所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就提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三个效益的提出,可以认为是我们对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初步认识。我国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城市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中园林景观与建筑融为一体。山水城市强调山水与城市和谐共存,使周边的山水景观成为城市永续的、不断增值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强调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建筑进行整体保护、合理利用。这些都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

我国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的发展目标。在这一历史阶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于贯彻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虽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有一些城市开始了实践。例如,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选择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计划10-15年基本建成。2008928,温家宝总理和新家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出席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典礼。新家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说,生态城必须兼顾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同时也能在中国其它地方推广与复制。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说:“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那时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人,而且全部住上绿色建筑。”“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在30平方公里城市内的建筑全部是绿色建筑,而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

为了更好地落实两国政府的合作协议,天津市政府发布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这个规定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行政管理、建设管理和城市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的第四条指出:“生态城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家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通过两国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成为经济蓬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策略,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制定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健康(自然环境良好、人工环境协调)、社会和谐进步(生活模式健康、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经济蓬勃高效(经济发展持续、科技创新活跃、就业综合平衡)3大类8中类22小类指标。引导性指标包括区域协调融合等1大类4中类4小类指标(《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到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例如上海、保定、无锡、唐山等等。这些城市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结合各自特点,确定了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建设生态城市,要从规划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应是充分分析环境和资源等各种条件因素,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创建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应以生态和谐为规划目标,将生态学理论知识和生态规划方法应用到城市规划中,重视生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今年99,国际设计联合会、光华设计基金会等机构在瑞士举办了“绿色设计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是:绿色设计创造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保护地球家园。这个论坛给予我们启示,如果我们将城市的所有组成要素(例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视为产品的话,那么通过绿色设计创造的绿色产品(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就构成了绿色城市,也就是生态城市。对于城市来说,我们可以将“绿色设计”视为“绿色规划”。按照绿色规划建设的城市,就是绿色城市,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这也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为了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节约能源法》199711月制定,200710月修订,20084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8723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6年8月6,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523,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制定了相关部门规章和政策规定。

关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联合推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国家财政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20元。预计这将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年总产值可达2000亿元以上。

关于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部与财政部发文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文件规定,示范城市应已对本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及近两年的应用实施方案。每个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关于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和北方地区热改。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10%,但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40%。如果供热能像供水、供电那样实行计量,就意味着供热方面可以至少减少20%的能耗。国家财政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严寒地区每平方米55元,寒冷地区每平方米45元。

关于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巨大,单位面积能耗是民用建筑的5-10倍。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国家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进行补贴。具体为前三年补贴利息的50%。深圳、上海等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城市公共建筑单元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即城市中的每个公共建筑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情况,都将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分析。

关于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我国已经建立了能效测评机构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每一类标识的能耗水平和二氧化碳减排都有明确的标准。目前在绝大多数城市已经推行了能效测评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坚持这项制度就能在建筑方面节约大量能源。

关于推广“节水型城市”活动。如果通过推广“节水型城市”活动,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就可以避免长距离调水。这将是我国资源能源的巨大节约。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的贡献。

关于推行“无车日”活动和评选绿色交通城市。通过在城市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步行系统,就可以使我国在步入机动化的时代避免出现美国式的机动化。如果我国能及时走绿色交通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将可以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虽已开始实践,但仍然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今天的发言,是我对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点认识,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

   主持人:顾晴

谢谢李总经济师!李总经济师从宏观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等多方面阐释了城市化需要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绿色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同时他也指出,绿色城市建设要从绿色规划开始,要从绿色交通开始,要建设绿色的建筑。此外,他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政策。谢谢李总经济师!

 下面,我们有请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兵弟先生就“城乡统筹是绿色城市化的应有之义”做主题演讲。掌声欢迎!

[!--topsoarnews.page--]

               34b565e07484180fbb37e4949e7dc920.gif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兵弟

   李兵弟:尊敬的毛书记,尊敬的各位嘉宾,我在此讲讲自己的一些观点。

 健康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双轮驱动,绿色城镇化发展必然要求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当前,讲城镇化的多了,但是讲新农村建设的少了,把两者结合起来讲城乡统筹的更少了。我想借这个论坛呼吁我们的社会更多地关注以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

一、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城乡空间形态

绿色城镇是一个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价值观念转变与创新的概念,是基于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绿色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模式是可持续发展。

城镇绿色发展道路包括以下要点。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建设有经济实力、环境生态良好的城市。二是不断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系统运行效率,建设便捷城市、效率城市。三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低碳城市、环保城市。四是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建设健康城市、宜居城市。

上述论点主要是从城市角度、人文角度讲的,我完全赞成,但还不够全面,还应从农村发展和进步的角度做完善和补充。即,绿色城镇化发展应包括重新认识和构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文明共同进步的内容与要求。

主要基于以下认识和判断。

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不会消灭农村,更不能剥夺农民。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迄今为止,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的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并且在继续证明,脱离现代农业,失却繁荣稳定农村的支持,单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充满着极大的危险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持续性。国际城镇化发展实践和一般规律也表明,目前还没有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的城市化是靠单独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实现的。中国必须在保护农民、繁荣农村的基础上走出符合中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状况的健康城镇化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城镇化的进步、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不会自动地导致城乡统筹发展,不会自行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村凋敝与农民贫困问题。

其一,60多年来农村建设始终处于弱势的从属地位还没有改变,我们从农村中不断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的做法还没有彻底转变,农村的资源要素价值流失成为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基本成因,农村在城乡发展中主动权、和话语权存在着缺失和缺位。其二,我们的绝大多数城市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其内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城市的创新能力、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以民生为主的城市服务能力等。在当前,我们的城市要把这样一些基础的发展能力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推进解决市域内的城乡统筹发展。过于地强调“城市美化运动”会导致城市的决策者公共财政支出的偏向,使他们很难主动地去关心周边农村的发展和急迫的民生问题。其三,我们政府和公务员的工作与思维惯性也导致更关注城市而非农村,更关注工业产值的增加而非农业的进步。一讲到城市化,自觉不自觉地就打起了农村农民的主意,尤其是我们的制度设计还没能扭转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此,绿色城镇化必须包括各级政府对城乡统筹的主动引导积极推动,增加对农村发展的主动服务和制度保障,真正地建立起在稳农村保农业利农民的基础上的城镇化发展。

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农业农村从城镇化初期提供基础原料和原始积累,逐步地转变为对城镇化发展的多元作用,起着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还发挥着采摘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发展的作用。

四是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农村居民点的传统聚落形态。重构中国城乡聚落空间体系、重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不但要求政府的规划先行,还要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政府的善治——有效社会管理。

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国家必将会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这就是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有机的社会整体,把城镇的繁荣发展与农村的转型发展作为互相关联的发展进程,实现城镇与农村互促共进,良性互动的科学发展,实现城镇化发展的转型,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今天的农村正在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今天的城市发展、今天的城市化发展更加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农村、离不开繁荣安全的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文明武装的当代农民。

二、绿色城镇化必须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保障、研究农村的基本民生问题

农村公共物品是相对于农村私人物品而言,它是指用于满足农村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公共需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一般分为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反映了农村的基本民生问题,一是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低,二是严重阻碍了农业向更高的阶段———知识农业发展的进程,三是拉大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另一方面,要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

长期以来,国家重城轻乡的政策背景和以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来源和供给方式受到极大制约。我们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一直由国家负担,而农村内部公共物品的短缺却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己解决,由各种“费”来弥补,无形中将一部分本应由国家负担的农村社会保障的超额负担转嫁给农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转制和衰落式微,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无法承担农村的公共品供给的任务,农民自身也无力解决。这种城市公益事业由国家办、农村公益事业由农民办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欠账越来越多,农民所承受的负担越来超重,造成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短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下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后,国家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努力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决策特征,农民在确定“出多少钱、办什么事”上缺乏实际的参与和监督权利,致使我国农村公共品在供给总量不足的基本状况下,还同时存在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多数公共品的供给不足与少数公共品的供给不适用并存的问题。

公共领域的公共投资是保证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基本公平的重要手段,绿色城镇化要坚持社会公平发展,就应该把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方面予以推动。为此,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在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公共事务一事一议”的帮扶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确立长期有效的农村基础公共品供给制度,变短期应急供给为长期的制度保障。按照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制度上实现,将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向农村建设倾斜,政府正常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支出更多地向农村转移支付解决农村民生问题,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部分重点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放。

二是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地区的中心村和重点镇倾斜。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要不断调整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的科目与规模,将“普惠制”的做法逐步调整为向中心村和重点镇倾斜,更好的发挥公共财政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是要研究将目前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维护建设税。

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村镇规划资金。各级财政要下决心,拨付专项村镇规划资金,支持开展以县域、镇域为主要内容的村镇规划。农村的发展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指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事项和不能推卸的公共事务,村镇规划经费是政府公共财政应有的支出范围。我们的城市政府近些年城市规划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对农村的规划经费却关注甚微,我们不能指望由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自行解决村庄规划费用。政府在农村发展的规划方面要有远见、要有定力、要勇于承担,要重点支持和推动城乡统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三、绿色城镇化必须关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8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创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现省以下土地部门的垂直管理模式。但目前城乡土地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或难题:一是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城市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土地登记制度不规范、土地权属划分和界定不细等;二是土地价格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基准地价不能真实反映土地价格水平、政府垄断导致土地价格不合理、隐性土地交易影响土地价格等;三是土地储备制度存有缺陷,表现在土地储备机构的双重职能难以协调、土地收购价格机制混乱、融资风险较大等;四是土地隐形市场普遍存在,如存量土地非法交易和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五是征地制度不合理,表现在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导致征地权力滥用、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

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必须关注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坚持集约节约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二是加强城乡土地的产权制度建设和产权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规范土地的市场行为,更多地为城市公共利益发展服务,为城市保障房建设服务。四是要重点关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解决农村人口转移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指标转移用于城镇建设的难题,以市场力量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使用。五是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的低价征收征用问题,要按照市场价格给予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相应的经济补偿。六是重点关注城市中目前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问题,如何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破解的这一急迫的重大的难题,也是绿色城镇化发展应予以研究的课题。

据人民网2011817报道,《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公布并施行后,因其未明确集体土地征收问题,所以国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完成《集体土地征收征用条例》的起草。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已开始组织起草《集体土地征收征用条例》,并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坚决纠正违法违规拆迁行为,化解征地矛盾。

四、推进绿色城镇化应从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做起,加强政府善治和农村自治。我们国家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统筹,抓住机遇,适时适度引导调整散落的农村居民点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对农村居民点过于自然主义的发展状态显然有悖于国家长期的宏观发展目标。受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点小而分散,近些年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居民点虽然在减少,但是总量偏多、规模小、分散分布,农村居民点用地空置、闲置多,农村宅基地缺乏有效规划管理,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扩张无序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各地在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采取了多层立体型、规模搬迁型、小村集并型、缩村填实型等调整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从地方实践看,我们在农村居民点调整方面的制度供给是短缺的,尤其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工作要求和政策安排,也没能把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成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引[1]。绿色城镇化必须正面直视农村居民点调整,在农村居民点调整工作中,加强政府善治和农村自治,并将二者结合是实现绿色城镇化的有效保证。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政府善治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是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准此认同,农村居民点调整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坚持对农村居民点在科学规划指引下的积极调整。既要防止无所作为、消极等待,也要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急于求成,还要注意对农村历史文脉的保护保留。二是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在进城进镇、上楼居住、退宅基地等方面让农民自主选择、观望判断。如重庆就给予农民进城落户、退地自愿、退地有偿方面三年的保留选择期。三是政府善治要体现在对农村新居民点建设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上。农村居民点调整是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展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重新分配的制度建设。政府要保证社会公平发展,就要坚决地砍断从农村居民点调整中“拿地取利”的做法,而是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投入,用完善的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吸引农民稳定居住。四是严格规范农村新建居民点的动迁。农村居民点调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为此,要多方面听取农村村民组织的意见,培育农村的发展致富能力和农民的公民社会意识,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同步加强新建居民点的村民自治管理,不断丰富基层村民自治的实践内涵。

    主持人:顾晴

谢谢李司长!李司长研究主管城乡统筹多年,对城乡统筹最具有发言权,

今天他深入浅出,专业而又系统地论述了城乡统筹与绿色城市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要建立公共品的供给制度,改革农村现有税制、直面农村居民点的分散问题,等等。听来令人耳目一新。谢谢李司长!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其合理配置和利用极为关键。历史上,水系的演变也曾经是许多城市新兴和没落的主要原因。所以,接下来,要请出的是,在国内外水文地质与资源环境行业享有极高声望的重量级专家——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王秉忱先生。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演讲——“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有请!

[!--topsoarnews.page--]

                ff8c3823df0c031f5d4d9a8082fba1bd.gif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王秉忱

    王秉忱:尊敬的毛部长,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我认为当前将这个题目很有意义。

今天谈的这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在刚刚过去的夏季,城市水危机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如武汉、南昌、成都、南京、杭州、北京等地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陷于瘫痪。有人戏称,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623北京遭遇今年最强降雨,部分道路成为一片汪洋,地铁13号线、亦庄线、1号线、四号线等出现停滞、漏水等现象,76条地面公交线路受到影响……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倏然间沦为泽国?如果孤立地看,我们可以简单地从排水设施落后、从缺乏准备等方面找原因,但这些城市不久前还在饱受城市旱情之苦,北京人均水资源量更是长期处于国际警戒线的1/10,缺水形势异常严峻。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接连出现的旱涝急转、旱涝交错局面更凸显了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

我们再以武汉为例来看,上世纪50年代,武汉市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与之相对应的是,近30年来,武汉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有余。这次被淹的很多地方就是过去的湖泊。

平时缺水、下雨又内涝,真有些像中医讲的“阴阳两虚”。最近《城市化》杂志上有篇文章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人体,说人体的疾病在于与自然的不调和,我们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对森林、湿地、江河自身生态调节作用的破坏。这种看法很有见地,所以我们要跳出旱时调水,涝时抽水的政策思维,能多给自然留些空间,在快速城市化中保护好水生态。

城市水生态安全是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水安全问题列入国家安全战略并给予高度重视。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坚持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水生态安全理念,以水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与促进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如下:

1、城市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65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136个城市缺水情况严重。1999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更加严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包括很多地处江南水乡的城市也闹水荒,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严重。浙江省部分城市作为饮用水源的水库水质富营养化和铁锰超标,不能全年达到国家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加大了水处理难度和成本。在严重缺水城市的名单中北方城市占 71 个,南方城市有 43 个。即便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也有缺水城市 59 个,缺水县城 155 个。几乎所有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缺水。

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简单归结为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在我国北方,很多城市缺水的原因是以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为主。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在先起来的同时,也付出了先起来的代价。朱镕基总理曾对苏锡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状况做了很好的概括:“富的流油、脏的要死”,因为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导致水环境污染的城镇企业发展迅速、GDP值迅速增长,但却造成水生态严重恶化的后果。

2、城市水质污染。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这种“水华”是由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出现在“三湖”地区:安徽巢湖、江苏太湖、云南滇池。我作为国务院参事曾经在1995年去巢湖和太湖调研,拿出两项建议“太湖水体污染严重、亟待加强治理力度”与“巢湖蓝藻肆虐,治理迫在眉睫”,国务委员宋健做出了重要批示。至今,三湖水污染治理仍收效甚微,而投资已达数百亿之巨。

目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相当严重,有研究报告表明,2006年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河平原的污染已经触目惊心。在海河平原,地下水污染的面积占海河平原面积(149581平方公里)41.7%,其中重度污染区占18.6% 轻度污染区占23.1%

但这样严重的水质污染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重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往往选择高污染高耗能这些能较快拉动GDP增长的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往往建立在江河密集地区,有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排污。其二,是在这些污染区域内生活的群众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根本没有话语权,在政府部门的庇护下,掩盖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我曾经在2007年中秋节前夕与温家宝总理座谈时向总理坦诚进言,我们城乡居民有4亿饮水不安全,引起总理高度重视。这次座谈曾在2007年中秋节晚间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自然水系统的破坏也在加剧。以北京为例,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更导致了水资源需求的巨额增长,加大了缺口。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39亿立方米减少42%,但用水量却达到了35.5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0.4亿立方米。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58%,而净输入人口增长率为2.24% ,也就是增长的人口中有86.77%都是净输入人口。按每个人年均生活需水量80立方米的计算,每年光净输入人口就需要增长3534万立方米的水量。去年人民日报记者向我就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进行采访时,我谈到:“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随着中国人口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详见《人民日报》2010421的专题报道。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与此同时,城市化地区众多天然河流水系消失,削弱了河道的蓄洪能力,加快了地表径流速度,缩短了汇流时间,导致暴雨后干流河道水量快速增加和地表积水现象,使夏季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城市区域内水资源合理与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的正向效度,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应该对地区宏观经济状况与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综合加以考虑,对需水、供水和水质保护并重,并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规划。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科学安排城市水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利工程规划保留区;提出各类水工程相关设计标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要与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衔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要在综合利用规划指导下继续完善城市防洪、城市节水等各项专项规划,并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及时调整完善,作为实施城市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保证和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据。

其次,要保持水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污水的排放与水污染治理间的平衡。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的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划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完善水生态污染的补偿管理机制,实现污染主体与治理责任的统一。也就是谁排污、谁出钱,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将污染治理机制制度化、法律化。以河北省制定的《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为例,条例中规定了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COD排污费由每公斤0.7元逐步提高到每公斤1.4元,并要求所有市、县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河北省七大水系中,类和好于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42.4%,比上年上升了9.1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1.7%, 比上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可见,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水质正在逐渐改善。

再次,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系统的保护,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城市域内水系统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气候、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滞留与降解污染物、提供体闲、娱乐、教育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城市水空间形象,从而大大改善城市水生态。如山东莱阳市的滨水空间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以期改善沿河地带的景观。在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中,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城市不能从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特色出发,让河流失去了自然风貌和人文积淀,没有了个性。

此外,对河流的保护还应倡导“亲近自然河流”,实行 “自然型护岸”技术,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护岸。因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发挥河流自然调节作用都有重要意义,是让河流恢复健康的必然要求。

最后、要创新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利融资要实现多元化。可以通过以投融资机制改革和水价改革为城市水利建设融资。具体方法是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寻求来自境内外的融资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融资平台。我曾经与几位国务院参事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加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高度关注城镇供水安全问题,科学水资源管理体制”等建议。

今天,我们很高兴来到美丽的淮安。淮安具有“四水穿城”的水资源优势,相信淮安在做足“筑牢水安全、做美水生态、扮靓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四水”文章中将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我就谈这些,谢谢!

    主持人:顾晴

谢谢王参事精彩的演讲王参事今年已经80高龄了,然而耄耋之年,他仍然在为保护我国的水生态四处奔波。今天,王参事又通过滇池等具体案例以及详细的数据让我们警醒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保护水资源,要动态的保护,即合理的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城市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7331晚上830,悉尼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随后,种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了全球。熄灯是一信号,它代表着人们对保护地球的信仰,和参与改变的愿望。那么,除了熄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有请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副教授于长江先生就“绿色城市化要从我做起”发表主题演讲。欢迎!

 [!--topsoarnews.page--] 

                  32d4671dfdd0e99e197cbbc752566ed1.gif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副教授于长江

    于长江:尊敬的王书记,各位领导,我们淮安的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讲的论坛很多都是从城市规划,还有城市管理,还有城市发展的角度,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说从一个更个人的角度来谈一下有关绿色城市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城市,就是说我们经常说,我们说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但实际上还有一个逻辑,就是说城市也是人建的。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我们一方面说我们设计城市为了人,或者建设这个城市是为了人。但是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谁在建设这个城市,谁决定了建设这个城市,反过来对于我们说实际上是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城市。这个问题等于又反回来,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人来主导,这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不同的城市。

    最简单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是大家知道的,我们说美洲,北美和南美,北美现在就是美国,南美现在看到,我们有巴西,包括中美洲,像我们说委内瑞拉,古巴等等,拉丁美洲。那么实际上美洲原来这个地方,就是在欧洲人到美洲的时候,实际上美洲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只是当地的一些印第安人的部落。但是北美人主要的是以英国人,德国人,也就是历史上新教的这些人口移居到了北美,而这个南欧的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等,这些地方的人移居到了南美。所以后来就在美洲本来差不多的情况下,它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北美的美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文化,法律制度,也包括它的城市,它的生态。那么南美就是另外一套,大家就能看到像墨西哥城,像里约热内卢,等等这些地方这是完全不同的城市景观,包括它的城市管理,包括它的硬件软件等等都很不一样。墨西哥城其实它属于北美地理上,但是它在文化上属于拉丁美洲,那么在拉丁美洲就是原来欧洲的拉丁人建立的,开发的这部分美洲,就叫拉丁美洲。所以当时墨西哥城的情况,我想我们关心城市研究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墨西哥城是一个什么情况,然后像里约热内卢是一个什么状况。那么美国的城市大家看到,像比如典型的像纽约美国城市,然后洛杉矶,芝加哥,还有旧金山等等这些城市都很不一样。所以我们说实际上有什么样的人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城市,所以这一点上我们反过来等于说,我们的注意力除了我们通常说的政策等等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注意力,就是一般性的我们说人的状况。

所以我们说人是由每个个体的人决定的,就是我们不要把人简单笼统起来,我们是为人服务,或者是为老百姓服务。刚才我在外面接受采访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说老百姓这个词都是太笼统了,实际上老百姓里面也分很多种。而且他的很多要求,他的品位,他的偏好都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就是一个笼统的。那么你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的人,实际上他都是有很多不同的偏好的。所以我们从一个决策的角度来说,我们尽可能的要兼顾这些不同的偏好,同时我们应该去支持那些健康的偏好,而去遏制,甚至我们要摒弃某些不健康的偏好,这方面。所以我说这个绿色城市,实际上我们在规划上,在政策制定上在等等各方面,绿色城市,建立绿色城市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之外。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通常人们的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习惯,人们的审美等等这些方面。所以在绿色,绿色我们如果从技术上说,或者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上说很复杂,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的这个规划,很多的道理讲。那么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实反而很简单,我记得今天中午在吃饭的时候,我忘记了是谁说到,实际上有一些事情就是很简单,我说对。这个绿色的概念从我们个人而言本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后来把它搞复杂了,比如说在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之前,或者说改革开放之前,现代化起步之前,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很绿色的,我们且不说绿色这个词从哪里来,因为绿色后来是从北美传进来的概念。我们中国原来不叫绿色,我们就是说什么勤俭节约,或者等等有这么一套理念,勤俭持家的理念。其实那就是很绿色的,很绿色的生活,所以你要说如果是绿色,我们现在叫环保,低碳,节能,用了一大堆新的词。

其实我们换一个说法,我们原来就是节约的,我们生活是很节俭的,节约的,原来的生活都是很节俭的。如果大家去,像很多地方,民俗中,可惜我们今天很多民俗被破坏了,基于我们的民族,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所谓低碳的这样一套办法。比如说前几年我到四川去,就是四川那边有一些地方,做饭这个炉台上面,就是炉台这个热气,或者是烟,或者是火再往上走的时候,炉台上除了锅之外,它还要挂很多层东西,有烤板鸭的,有什么肉的,等等,它这个热量上升走的时候,已经用很多种方式,最后一直等到这个热量到房顶往上再走的时候,基本上热量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是我们传统设备的厨房,其实它就是非常低碳的,非常绿色环保的。这个才能持续那么多年,这个生活一直维持这个状况我们还能维持下去,在低技术的条件下。

所以实际上绿色生活从个人层面我就说很简单,一个无污染,本来我们生活谁也不喜欢污染,原来一个勤快的农村家庭,每天早晨起来就要扫扫院子,就要打扫院,家里家外,就是讲干净,讲卫生。其实我们原来曾经有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等这样的,其实就是一个讲卫生的问题。污染也是讲不讲卫生,就是干不干净的问题,脏不脏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原来没有因为没有这种现代的大规模的污染,我们原来说的是个人卫生,集体卫生,比如说我们学校每天早晨要扫除等等。实际上现在的污染无非就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更复杂的,更工业化的一个脏的问题,就是干净和脏的问题。就是不干净,说白了。环境破坏了,我们现在遇到环境污染。实际上任何我们原来生活中没有污染,这是一个我们原来就有的习惯,每个人都喜欢干净,另外一个低碳,我刚才说到实际是不浪费的问题,节约的问题,它不是光节约能源,其实我们生活中什么都应该节约,不光是能源。当然这个节约,那么就是说这个节约并不是简单的不消费。那你说都节约了,扩大内需怎么办呢?其实不是。真正的消费和你消耗能量和你消耗物质,其实没有必然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文化产业,其实很多文化产业的消费,就是非常低耗能,低耗物质的,所以人们消费高,并不意味着物质消耗高,或者能量消耗高,可不是这样,一个人看一部动画带来的幸福感,看一部好的电影带来的幸福感,可能比你物质消耗不知道多少倍带来的幸福感才能带来的幸福感要多。

我们说节约和我们所谓的促进消费并不矛盾,这个我不用说了,因为你看日本美国我们都知道,同样的产生的GDP,同样的产生的消费,他们只是我们的几分之一,他们消耗的能量和物质,甚至像日本来说可能好像是我们的九分之一,美国大概是四五分之一,但是它的产值也是很高的。所以这两个东西并不矛盾,实际上。那么我觉得绿色从个人生活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这个不光是有条件,没有条件,其实他有没有条件没有关系,这个关键是在于人们的一个习惯,是不是过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从众的生活,跟着大家,一看大家做什么我也干什么。不是一个跟风的,从众的,简单的被忽悠的,一哄而上的生活。而是一个有自己自主性,主体性,独立的生活。这方面也是一个所谓的绿色,作为个人而言一个很重要的点。那么生活上就是一个简约的,物质上简约的生活方式,但是物质上简约并不意味着生活不丰富,绝对不是这样的。

生活的丰富与否其实和物质消耗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至少它不是简单的对应的关系。那么实际上人们生活的复杂性,更多的是精神、心理、文化、行为方面的一些,这方面决定你的生活丰富与否。好比你这个人一天你实际消耗多少能量,并不决定你就是丰富不丰富,而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的活动,比如上午上班工作,中午然后吃饭,然后你又有什么业余爱好,然后搞一点体育活动,下午工作,晚上又有什么愉快。你的活动你可以有很多行为,很多活动,然后你的精神世界可以很丰富,这方面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消耗那么多的能量,不一定要消耗那么多的物质,物质资源。所以说我说因为不匹配,这个没有办法打出去。实际上绿色的生活是一种真诚的生活,所以我说绿色是一种真诚。就是说你要真正的去扪心自问,去真正有反思性的了解您到底需要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最热门的房子,所有现在中国住房问题,不详细说具体的原因了。

有一个问题其实,至少我个人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偏差。就是我们从开始搞房地产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国的人口和土地各方面来说我们的房子一下搞的太大了。就是我们开始把它的基数,人均的空间一下搞的是有一点太大了,这个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其实也不是真正必要的。当然我们从每一个人来说,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你肯定要空间越大越好,这是人的一个占有欲。但是这个地方并不是真正你生活需要的,这是两个东西。你的占有欲和你安全感,可能你搞的越大,你恨不得一个人住在我们这么大的大厅里面,你觉得这么大空间都属于你,你有非常好的满足感。把地球一半都归到一个人,那可能满足感更好,这不是你生活需要的。实际上一个人真正一个幸福的生活,我们讲一个室内生活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是不是越大越好。太远了你去趟厨房还得走的很远,你去趟厕所还得跑半里地,是不是好。真正日常生活中拿的东西,看的东西是不是到底一个人真正的空间多大?其实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想像的这样子,但是真正我们今天之所以一定要越来越大,人们的空间都要占的越来越大。其实这是有一些别的因素,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就像我原来在媒体上说过,是你的安全感的问题,是你能不能跟人共享的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城市它的空间搞的很好,如果一个城市人际关系非常好,如果一个城市人们之间的诚信非常高,他有大量的公共空间,人们很多生活都可以用公共空间来解决,他就未必那么非常强烈的要我自己家多大多大。实际上我们中国包括买房子等等这些,都跟我们个人一些安全感有关,这个当然不展开说了,就像汽车也是这样,到底汽车我们需要多大的汽车?多快的汽车?如果有能开到180公里的汽车,好像我就不买170公里的汽车,真正180和170公里真有区别吗?其实未必。如果有一个1.0排量的,0.8排量的和一个2.0排量的,我们今天几乎是百分之百,只要我买的起我一定要买最大的,最好的。这个消费观念怎么来的?实际上这都是属于,这里面就有很多不真实,不真诚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不真诚,到底要这个干什么。手机也是,包括我们很多东西,手机有很多功能,现在功能越来越多,实际上到底你用多少功能,真的是需要吗?那些东西。那么像自行车我们不断的谈到,本来我打了几张自行车的图片。就是我们汽车和自行车的关系,当我们买不起汽车的时候,我觉得你天天想买汽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有了汽车,真有了自行车,这两个东西完全可以并用,为什么一定要有了汽车,就把自行车取消了。我们很多城市自行车路就没有了,根本不修了。或者他根本不考虑自行车,我们说从个人而言,你真的就完全不喜欢自行车这种方式了吗?你就喜欢天天开车这种方式,我说的是你有的这种情况下。没有的时候,我觉得人是生活在可能性里面的,人们很在乎的是我有那种可能,但是真有这种可能我不做,这是完全正常的,完全可能的。大家都知道,像欧美,欧美的汽车拥有量那肯定是比中国高,怎么算他也是高的,人均也好,家庭也好。

即便中国今天城市汽车已经很普遍,但是欧美随便一个地方还是比我们高。但是他们能保持一个绿色的生活,尤其像欧洲,平时并不开车,从小就伴随着汽车长大,汽车对他来说既没有什么身份的意义,也没有什么豪华的感觉,就是一个工具,和自行车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去,我刚才说的那种除了使用之外,追求更大更强更高这种冲动就没有了。所以实际上车大部分时间放在家里,那么一般的情况下步行也好,骑自行车也好,也是很简单一个选择,对他来说这两个选择没有别的意义,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偏好和方便。他没有说我开汽车我就很牛,骑一个自行车你好像怎么混到这个地方,骑自行车了,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所以我觉得我们其实中国现在在很多地方,很多阶层,已经完全可以达到了这种,恢复到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但是我并不是阻止那些,不是劝那些没有买车的人不买了,不是那样。我觉得越是买不起的人,越是这样的,越是应该努力去买,这是对的。但是买不一定开,就是这个东西是两个逻辑。

所以我们说实际上从这些看来,我们谈绿色城市,从个人而言我们一直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你选择的这些东西,设备,包括房子,包括我们城市建设的这些房子。我们选择什么是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买这个车到底是买0.8排量的,还是买2.0排量的,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了这个设备我们怎么用,比如大厅如果有一千盏灯,我们是不是每次都把这一千盏灯都开开,还是我根据需要,开五百盏,或者就开五十盏也可以,如果需要的话。这个东西我们城市的规划,本身是不是把它规划成绿色的,还有一个是在同样设备下,我们是不是绿色的去使用它,这两方面都取决于我们人,都取决于我们自身。包括我们很多,我们要真的反思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很多好像是很焦虑的,很多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真需要。而可能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忙不过来,你把它忽视了。

除了刚才说绿色是一种真诚,绿色还是一种自信和自觉。你到底喜欢什么?不要老跟着别人,不要老被一些商家忽悠了,你觉得一切跟着风走,实际上你自己应该去更相信自己的一些基本感受,有时候你自己的感受,直觉。就像我记得我原来上学的时候,就是考试前的选择题,经常出现的情况,我第一感觉本来是对的,我画了一个,最后越看越不对,然后想来想去,越想越多,最后改了,改错了。往往第一直觉是对的,所以其实我们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很多时候你的第一直觉,第一基本感觉往往是对的,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被别人一忽悠,觉得我不对,大家都说应该买2.8的汽车,我买1.8的好像不太好。那你自己一想,我既然又想省油,我又不希望那么大,我就买一个1.0的怎么样,我买一个0.8的QQ也可以。很多人就会劝,我觉得你还是换一个车。这个要根据你自己,看自己的感受,因为你开这个0.8的QQ你完全可能什么呢?你做更多的事情,更好玩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甚至你从不管是创造这个GDP,还是产值,还是你的消费上都可能总量是高的。并不意味着你就低消费,没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现在我们说不为GDP我们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其实个人也是一样。我们个人不用老是按照我们自己的GDP来算,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档次,什么这些东西那么在乎。真正绿色在个人的概念实际是这样的,在欧美一些所谓后现代的国家,我们看到其实他绿色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不管你那些一般的认为通常的那些标准,这方面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消费主义的狂潮,这方面都有一些,敢不敢独创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丰富与否你会发现,你跟着别人跑,或者去追风,你怎么搞你也不会真丰富,你会很忙,你会变得很忙。一天忙来忙去,但是你不是丰富,而真正丰富的生活是自己独创的生活更丰富,这方面,这都是真正我们从深层来说谈绿色,实际是这样一些理念。

绿色是一种品位,我们经常讲,我们经常号召大家老是从环保,节能这些角度来谈绿色,其实这么多年,我们从节能环保角度谈绿色效果并不好,除了少数人很注意,像塑料袋的问题,很多人注意以外,其他人并不在意。因为那个东西总是让我们去为一个什么宏大的木做贡献,让我们承担全人类的未来。如果你现在不节省,一百年后地球就毁灭了,他一算我活不到一百年,毁灭就毁灭。实际上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常人都是这么想,连我自己也是一样。你现在告诉我说,我们不能这样了,说二百年后怎么怎么样,真的不能激起我当下的那种冲动。但是其实绿色它隐含着一种审美的品位的问题,我们说一个人你活的有没有一点品,这个实际上是很重要。因为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一般绿色生活它一般来说是一种简约的和质朴一点的生活,他不是一个穷,不是住。原来因为穷而简约,不是因为穷而质朴,而是我有钱我不这么花。本来我有这个条件我可以买一个非常装饰的,披金戴银的这样一套衣服。但是我更喜欢全身不超过两种音色,最简单的T恤衫,一个牛仔裤,穿着很舒服。这是一种简约的生活,基本上绿色的生活,都是这样比较简约的生活,不是那种很反腐的装饰。

这里面隐含着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它是一个倾向,我们看到一个现代,后现代的这种社会,往往推崇的会是一种喜欢简单明了的风格,而在一个比如封建的社会,甚至再老的社会,我们看到故宫这种建筑,当然故宫是我们伟大的。但是就从它的审美来说,极其繁杂,光维护它,整天搞的。我们看到奢华的,在等级制度下,在封建制度下,那种保守制度往往把事情的非常复杂。而一个真正的后现代的,现代的,比如像我们宜家家居等等,这些代表现代的生活都是简约的,甚至什么漆都不刷。这里面其实它隐含着一种审美的东西,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东西。包括我们要研究家居的人我相信都知道,是一个非常好的审美的家居,比如像名耐的家居就非常简单,非常简洁,就好像一个水墨画一样,几笔勾起来的,反而很好。所以它这里的一种品位,那么就是说这个品位它不用我们专门去环保,它一般会导致一个环保的生活。所以我说人生,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样,其实我们人生,我们的生活本身,也就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我们穿着打扮是为什么呢?是为了人看,时装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为人看的。实际上你不过是在做一个时装表演而已,只不过你不是专业的。我们每个人买衣服,穿衣服,费这么大劲,有的女孩子家里面几千套衣服,还是天天觉得出门还是不知道穿什么。其实你就是一个演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做一个视觉艺术,我们的行动是行为艺术。在这方面我们追求一种现代的生活,一种品位。所以我们说简约其实为什么越是现代的,越是甚至后现代的,越简约,这是因为越是现代,后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人们的想象力越丰富。简约了才能给人自己想像的空间,而像那种封建社会的那些东西,为什么搞那么具体?因为这时候他是让你人变得没有想像,没有思想。他给你很具体的把这个画出来,你一看你就跟着他去想,这是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状态。而一个简约的实际上是一个让你充分,给你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的社会,这就是一个社会的通常的问题,也是一个品位。

我们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有现代感的人,你的生活要适当的简约,这往往是体现我们生活精神的和创新的,更多的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么像,说到这儿绿色他最后,如果说一个好的绿色的生活,它应该变成一种习俗,它绝对不是我们先天号召的,或者我每天想着,我到超市去到底买不买这个塑料袋,我想半天最后一想我还是不买,为了环保。到这个情况下时候还是很累,而且他只能是少数有觉悟的,三好学生,优秀党员能干的事。真正让普通公众都做的事情,他必须变成一个习俗,就像我们端午节吃粽子,吃月饼一样,变成一种习俗的时候,绿色的生活才能是一个,真正我们真正的生活。而不是一阵风,不是搞运动,实际上我这个,我这个叫骑驴找驴的状态,我骑着驴还不知道骑着驴,忘了,天天找。其实绿色也是这样,等到你自己应该是一个绿色生活的时候你意识不到,我这是绿色的吗?别人说你已经很绿,我还不知道,我还是有一点不够绿,这个状态才是一个。这里面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就是说,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我们日常所有的生活。如果你最后对于汽车的习惯和自行车的习惯,你感觉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一个简单的选择,就是好像到这样一个状态,我可以选择步行,也可以选择自行车,也可以选择汽车。你毫无心里障碍的,你也不需要觉得,我骑了这个怎么样,就是其他的意义都消解了,就不在乎了。

现在在很多我们说世界上真正宜居城市,欧洲一些城市,日本的一些地方早就达到这个状态了。人们在选择这些的时候,他已经剥离了社会的意义,不是觉得好像有没有面子的问题,这些问题真的超越了,早超越这些了。因为他这个人要想牛他不用在这儿体现,用别的方式。他骑一个自行车去,但是他可能做出一个很好的创意,乔布斯这种,就是不管他怎么去,他走的去,他爬着去,他搞出一个创意,震惊世界,这个很厉害。比尔盖茨都是这样的,所以实际上到一定的时候,一个社会鼓励哪一个个体,都是去从这些方面,你真正有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或者说发挥自己的时候。人们就不用总是按照一些耗能的方式去达到一个自我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国之所以有这么难,我们在耗能这方面,在环保这方面这么难,主要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让人感觉自己有面子的,所有让人感觉自己很牛的,所有能证明自己地位的都是耗能的活动。这么一个氛围下,你是不可能做到环保的,很难。因为就是说这个事情是一个,等于一个主流的民意,你不能逆着他走,所以只有在这个地方把它问题解决。就是说白了这个形成一个,耗能你不管多少风光,耗能是不好的。就是你别的地方都很牛,都很炫耀,但是因为你耗能这个事情就变得暗淡无光,如果一个世界有这样的共识,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一个绿色的生活。所以说实际上习惯一种生活,真正习惯了他才能变成一个自然的生活,自然而然的生活。所以说当然最后现实中就是绿色是一种人生态度,很大程度跟人的人生态度有关。比如说我们经常就说贪婪到底是不是本能,买房子如果我能买80米够住,一定要买180米,这个事情是我们生物本能还是怎么回事,还是社会把我们造成这个样子了。还是家里人不让,我要这么买,回家老婆也骂我,孩子也抱怨。这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自己要有一个反思。那么到底有一些东西干嘛一定要这么抢,争。我们原来有一个稀缺社会,短缺社会,造成一个什么?什么事情我要先想来越多的争到手里,我觉得越踏实,要不然我就不知道明天会有没有。所以这里面在一个所有的绿色的社会,好的绿色社会,它肯定是社会保障这方面很好的,它肯定是保险,保障公众服务,社会服务方面很好的,所以它不用什么事情都自己抓一大堆抓在手里,那么它可以有一个,真有什么事情,我有一套保障系统。所以人们不会那么贪婪,因为我们经常是这样,我们拼命的争,把很多东西争到自己手里,然后闲置。包括中国的房子等等都有这个问题,闲置在那儿。但是你也能理解,因为大家确实有不安全感,所以说一个好的绿色的生活,必须有安全,有保障的。互相能帮助的,你才不用什么事情都自己准备。我们那种,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拼命的想到最后都不需要的时候,我们还在争这个资源,其实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或者早一点的说,小农经济的思维。我们不觉得能跟人交换,我为你服务,你为我服务。我们老是想这个东西只有在自己手里才踏实。所以就形成一种无止境的多占,多消耗,这样的一个趋势。所以这方面这个人生态度,好像我们老是觉得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所以很多消耗都是跟这个有关,不必要的消耗。

那么最后我说绿色肯定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就是它其实,我们现在老在证明大家,要照明说绿色生活是好的,为了环保,为了什么的原因。我要说其实这种论述证明未必能说明大家就是好的,就像我刚才说,你告诉大家如果我们不环保,不绿色,一百年后地球就崩溃了,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让大家有责任感的人觉得我们为了这样,我们为了子孙后代我们环保。还有一种觉得地球已经要崩溃了,我还不趁它崩溃之前,我多吃多占,我赶紧抢,促成并不环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实际上背后还是有一些信念的问题,信仰的问题。

这里面举个例子,比如说欧洲美国人,特别是美国人,美国人实际上表面上看我们看他们消耗的很大。其实他们在日常的个人生活中,还是相当节俭的,比如他吃东西绝对不会剩的,剩一堆东西是不会剩一堆东西走的。他其实跟历史上的清调传统有关,现在资本主义一个主要的源头就是清调,就是基督教里面一个教派,他是非常节俭的,守财奴一样,像我们过去读巴尔扎克的一样,拼命的工作,拼命的赚钱,然后一点也不消费,这个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逻辑。

节能问题我一直觉得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我觉得在中国节能技术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经常说我们的技术不到位,我觉得是一个伪问题,其实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人们信不信,要不要这样做的问题。我相信凭着我们的聪明,真想节能,绝对我们能搞到这种技术,实际上是人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还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感觉的问题。如果我觉得他人都跟我无关,子孙跟我无关,祖宗跟我无关,上无祖宗,下无子孙,什么都没有。那么全人类也跟我无关,我就无所谓节不节能。那么你像中国古代为什么他能够做到那么绿色?实际上是一种很绿色的生活,因为他有很强的传承,我觉得我这个人不是我自己,我上面是多少多少代,我的家谱在哪儿,然后我下面还要继续多子多福,我还有子孙。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么一套概念,使得他就有这样的一个理念。所以今天恐怕真正一个绿色的生活我们还要重建这些信仰。不能觉得自己技术不可不成,(02:06:50),就不能说我们觉得好像我们跟谁都没关,还是要有关联,人们才会有这种真正节能的一个绿色的生活意识。

最后我是说绿色是一种丰富,绿色其实才是一个真正的丰富。像我前面说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耗能的,不是你消耗的越多越丰富,实际上包括,具体到我们像淮安,比如淮安这个城市我们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真的不必要去模仿或者拷贝那些,比如像我来自深圳,像深圳珠三角,实际上是一个挺高耗能的地方。就是说那种生活方式,有一些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去模仿,不是说现代化一定要那样就是现代化,真不是。

我们真正可参照的非常多,也许普通的公众,普通的民众不知道这方面,那我们这些舆论领袖,我们不管是精英,就应该不断的去告诉公众,告诉民众,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现代化的生活有很多种,你可以选择那种现代化,也可以选择这种现代化,可以选择日本只有我们九分之一耗能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美国是我们四分之一的方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某些更浪费的,俄罗斯的方式,那可能比我们更耗能,等等。

像我们现在这样,淮安这样一个具有这么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现在要进行新一轮大发展的时候,恰恰我们要回到原点,而不是简单的跟风,既不跟发达地区的风,也不要跟沿海地区的,或者外国的某些风,我们就是回到原点,然后真正树立我们自己的一个设备,这样这个城市也好,我们城市每个人也好。你才能真正的所谓过好日子,实际上好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跟着别人是怎么过也感觉不好。

另外我们中国不同的地域,其实你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整个的价值取向应该不一样,不一定非要去求同,这个欧洲不同的国家,完全不同的价值。最后人家发展了五百年,发展到现在那么丰富多彩,我们中国刚刚二十多年就同城化,所有的城市就分不出哪一个是哪一个了,这是一种很可怕。我说趋同关键不在于同,而在于放弃了很多东西,它是一种自惭,是一种放弃,是对宝贵的东西的放弃。所以说我们真的尊重自己的传统,尊重自己的前辈,尊重自己的后代,你就不能简单的跟人家模仿,而是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我怎么样我的独立性,我的主体性。也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尊严而言,而不是绝对说模仿谁越像,我好像我就越有面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的到了一个现代的社会,越往现代社会走,我们会越感觉到这方面。甚至说我们现在很多,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些面子,风光的事情,你看我们换一个真正来自发达社会的,发达国家的,欧美的人,他们可能他们完全感觉不到,不知道你这个得意在哪儿。其实就是区别在于他们已经在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一个生活中,已经走上那一步。但是所有这一切,因为我今天是谈个人的,从个人的一个角度,而不是城市规划的角度,但是从规划这个角度,其实特别要考虑,我正好回忆一下,刚才我记得有一位演讲者就谈到我们城市交通,这个现代拥堵的问题。其实中国的城市交通拥堵,除了车辆之外,很大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城市功能分化,分区这种城市规划的概念造成的,说白了就是让那么多人每天要从住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上班,然后又从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买东西。人们日常生活,本来日常生活每天要做的事,变成了长途跋涉的事情,对人来说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对这个交通来说就构成巨大的压力,春运可以说是一个伪问题,春运本身不是问题,春运是怎么回事?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我们这么多人必须在一个地方工作,完了春节家又不能搬过来,才造成春运。如果要是没有这些问题,我们城市交通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打破这种简单的功能,或者我们按照一些现代的理念来把生活、工作,把日常的愉快等等都放在一起,所谓现在叫三元合一,三区合一,实际上交通问题就没有了。

北京如果我们的发展模式不是今天这样的格局,就北京的人口,汽车量也不构成今天这么大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得不走?因为它出门近的地方买不到东西,他只有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买,他不能在附近上班,他不能在上班的地方住,所以就是这样,当然了,这是绿色生活这是指个人方面。那么从总体方面,我们社会也要为个人提供这种可能性,他想过一个简约的生活能不能过,他不买车如果上不了班,刚才说了,坐地铁挤成那个样子,那可能只能买车。所以你就逼着一个人不绿色。可能想的是我就是天天步行上班,我就是想买一个东西我出门买就完了,所以说这个跟我们现代的一些,还是跟我们城市格局有关系,但是这不是我谈的重点。

    我要谈的还是我们每个人,我们从教育,从我们的舆论宣传,从我们整个的时尚领袖,包括我们示范领袖,大家会跟你学的这些人。不妨多做一些绿色的导向,而不是老是炫耀,又爆出几套豪宅。一个小女孩要那么多豪宅干什么呢?真的有什么必要呢?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舆论往往导向,让人们不断的追求那些东西,实际上一个绿色的生活应该和这个是相关的,我时间关系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顾晴

谢谢于教授的精彩演讲教授曾经说,好的城市应该具备城乡兼容性,文化精英应该是一种新文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能够用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去启发人们,帮助人们感悟,意识到还存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新的生活意义。今天我们看到,他就在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启发我们,绿色城市化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常小事做起,绿色城市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绿色城市化才能够做到共建共享。 

接下来,我们将有请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化委员会的荣誉主毛如柏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绿色城市化的几点思考”。掌声欢迎!

[!--topsoarnews.page--]

                                  405f0fd4db58b1b771afb9c11d2d5b57.gif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原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化委员会的荣誉主任毛如柏

        毛如柏:好,各位同志,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和上午的开馆仪式。我是十多年前来过淮安,这十年没有来,一看淮安确实发展有深刻的变化,或者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你们的城市领导者们和城市的建设者们,正在自己努力的为绿色城市发展。所以说我们要很好的来探讨,那么你们精英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刚才几位专家朋友都从不同的方面讲了绿色城市化的一些很重要的意见,对于我来讲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尽管我在建设部工作过几年,建设部的同志还把我说成我们的老同志,实际上我是建设口的新兵,因为我在建设部的时间也很短,这个短短的几年里面,我要做我当时的工作,很少去研究很深入的问题。所以今天让我来讲,真的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就写了几句话,我想说说我的一些体会,或者说像我们研究者们提出一些请你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我们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提出工业化的过程中间,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9%,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六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那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还要不断向城市转移,向城市集中。按照我们十二五规划,还要提高四个点到五个点。这意味着,从今年算起,五年时间,将有五六千万人要进入城市。在国际上来讲,这将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两个国家的人口。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如何把这些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如果按照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达到80%来测算,就更是一大难题了。

       虽然我们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但不可能完全让我们运用起来。我们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国际上来讲是非常低的。这又给我们城市化的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一个人到城市来居住,生活消耗可能是农村生活的一倍到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来支撑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想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城市化进程,还不能够从严格的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推进,因此我们又遇到了一个环境容量的压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我们就要去探索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所以,有几个问题建议我们的研究者,各个协会、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还有我们城市的建设者们,城市的领导者们去思考。

        首先,我觉得应该思考的就是,中国城市化的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城市具体的领导者想的是怎么建设好城市的问题。但是城市化是指这个城市今后的发展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路,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体系,这应该首先研究清楚。从国际上来讲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像墨西哥城,被认为这是一个病态的城市化。城市边缘完全被大片大片的贫民窟所占据,交通拥堵。这是拉丁美洲城市化进程中间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化?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是需要探讨的,应该有明确的一个概念和背景,这样才能够促使我们城市的每一个建设者们按照这个路去做,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推进绿色城市化的进程,一定要从区域性的角度去思考,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绿色城市,很多的理念一定是体现在区域性的概念。比如说,水生态一定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我们讲城市要使用绿色能源,一个城市能不能做到完全是绿色的必须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来思考能源系统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区域的概念,单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出发,会带来很多弊端。比如,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的交通发达,有铁路,有航空,有高速公路等等,在南方还有水路。但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要建机场呢?或者说我们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把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呢?可能不是这样的。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城市都从自己这样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区域的概念来做这个事情,很有可能带来了基础设施服务重复建设的问题。恰恰我们的国家在能源上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应该从更高的、更大的层面去思考我们绿色城市化进程。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城市建设来讲,一定牢牢把握住绿色、节约、低碳,并且把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有专家认为,要贯穿到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设过程以及城市的管理中。做什么都要体现绿色,就是你的环境是好的,生态系统是好的,我要体现节约,节水节地,都要体现。现在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低碳,当然低碳的理念跟前面这些理念总是有相辅相成的东西。

       我曾经在修建青藏铁路的时候,因为我在西藏工作过很长时间,对他很有感情。我在西藏工作了32年,那么修青藏铁路的时候,当时国际上有一段时间,就是说青藏铁路的修建破坏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那么这时候因为我们压力很大,为了解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当时在全国人大环局委的同志,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些专家,还有中央的各大媒体,当时交通部的青藏铁路总指挥陪着我去看,我觉得他们就是把这个思想真正的体现在青藏铁路里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因为要铺铁路,要从草原上过,怎么不破坏草原,首先对这个草原的情况做了一个分析。凡是这个草原的草有一定储存的,先切成一块一块的小方块,全部切下,放在一个地方,不断用水养护。那么草皮,草原上的草皮把它取出来,以后才集中修铁路。那么铁路修好了,在原来的植被一块一块的重新铺回去,以后再用水保养,让它重新和地表完全融合在一起。那么有一些地方有草,但是草很薄,很稀,那怎么办呢?就在那样的地方,通过科学实验,种植一些适合在草原生长的草,种的很多,以后从中间来选择适合生长的草,铁路建好以后,先把这些地方,把这样能够生长的草长出来。所以这样以后,这个铁路修路好了以后,我再去看,就像什么呢?就像我们把铁路,铁轨都搬好了,草往那儿一放,给你的感觉是这个感觉,没有做破坏。从例子上,后来我把他们的经验做了一个总结,给国务院领导同志汇报,领导批示在大型建设过程中间应该学习他们的思路,增加环境的意识。

       所以我就想从这个例子上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建设城市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把很多问题想明白,这样才能在规划、实际工作、后续管理中间,能够把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城市才可以做到绿色。我们城市的建设者们、领导者们一定要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指导,去开展。

       关于城市化,我想提出的就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间,一定要把这些东西贯穿到我们城市的每一个环节。现在讲低碳,集中的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是交通,一个是建设,还有一个是我们自身的生存。低碳首先是人员消耗的节约,这是低碳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如果这个解决了,低碳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所以我们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间,应该想办法让人们对于低碳的理念感兴趣。我们城市,我们搞建设,这个低能耗的建筑,这是我们现在一定要推进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城市建设的时候,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甚至我们的一些大城市里面,首先考虑它的美观,而不是考虑节能,低碳。所以我们很多城市建设,为什么建那么多房子呢?整个的墙除了一个框架,其他全是玻璃,冬天不暖和,夏天热的不行。我们有些办公室落地窗,要把空调开得很低,温度才降的下来。这是观念上的问题,低碳发展,不是考虑的这个。

       同志们这个我是很有体会的,我们如果说到发达国家看一看,他们的宾馆,如果说我们的三星级宾馆,到国外去绝对可以比的上他的五星级宾馆,他的三星级宾馆就相当于我们的一星级宾馆,没有什么豪华的大堂,他是把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你看我们到北京,到上海,到广州,那个大堂豪华气派,但是我们空间都没有利用。我们也经常出国访问,我们也住过国外的三星级,我当时想,我一看这样的,为什么?因为不一样,感觉小里小气的,就是能够提供服务就完了。这个就是理念,我们实际讲究的什么?讲究的气派,讲究的豪华,如果说设计理念改一改,就是要节能,要低碳,这就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一定要从这样一些环节上去做。刚才有专家讲的,就是你希望追求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调整,如果没有这个调整,可能你要做到城市的,历史的很难。所以这是我想说的第三点。

       第四点,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绿色发展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像淮安一定要发觉城市的历史、文化,让它成为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一想到淮安马上想到什么,这个就很有历史。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重视把人文的东西考虑进去。现在大家说,农村的城市化,就是农村的人要转移到城市来,把他们叫农民工,我觉得这个名字要改一改,不能叫农民工,因为他将来会成为城市的一个主人。我们现在管理层和劳动层分开,那么管理层就是讲管理,劳动层就是讲农民工,我们现在农民工有三千到四千万。我们的建筑是一大产业,那么这些人应该是建筑业的产业工人,将来是要居住在城市的,城市会给这些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们能不能在新的城市和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享受到同样的资源,享受到同样的现代文明?

       我再说一个问题,我们城市,现在我们国家老龄化已经显现了,可能再有十年,或者再长一点时间,我们国家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峻,那么,我们的城市为老人能够做什么?同志们,现在年轻人压力很大,小夫妻俩至少要照顾四个老人,双方的老人都要照顾,实际上生活压力很大,很困难。所以这个就需要城市提供,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时候,我们城市化进程中间,像这样的一些因素应该考虑进去,怎么能够为这样的一个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绿色城市化,它一定是可持续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因为从大会开始,到现在我们讲了相当长时间了,也表现在各个领域里面。推进城市化,在中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需要我们的建设者们,我们的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提供更好的办法,更好的政策,来帮助我们把城市发展推进。

       我想我就说这么一点意见,谢谢大家。

       主持人:顾晴

       谢谢毛书记!毛书记既指出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实际上,毛书记也是在提醒我们,在绿色城市化上,既要保持热度,也要具备理性。

        今天的论坛上,领导专家学者,对中国如何走出“绿色城市化”之路从宏观、微观、历史、现代、理论、实践等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大量而又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对于绿色城市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朋友们,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清河区人民政府、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17届中国城市化论坛到此圆满结束了。会后,请领导和嘉宾上台合影留念。谢谢今天所有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关注和参与!谢谢清河区政府、中国城市化史馆对于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谢谢为本次论坛顺利举行付出劳动的所有工作人员!让我们下次中国城市化论坛再见!

                 63b503dce01956608f41e322b345f69b.gif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