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的信任哪儿去了
时间:2011-09-01 13:25: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白天亮 
    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京沪穗三地居民对社会的综合信任度连年下降,仅在“及格线”上徘徊。我们的信任哪儿去了?

  最让人放心不下的似乎就是食品安全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漂白蘑菇……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挑战着老百姓的神经,让大家不停地感叹“还有什么东西能吃?”最近,肯德基拿冲泡豆浆粉当现磨、味千拉面冲泡汤剂充骨汤,这些负面消息再次“稀释”了人们对餐饮业的信任度,品牌企业也不能信了。

  商家不可信,专家能信吗?专家原本是个凝聚着百姓高度信任的美好词汇,其之所以成为专家,往往是在特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观点更为专业。但近年来,近似于骗子的“养生专家”、被发现收了企业红包的“代言人专家”以及说出类似“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是自行车太多了”等匪夷所思言论的专家,实在让人失望。难怪老百姓把专家戏称为“砖家”。

  甚至,对一些“官方说法”、“官方澄清”,人们也开始将信将疑。最典型的当数每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及收入增长速度,几乎一边倒地遭到质疑。“被增长”、“被中产”这类词汇的出现,不应仅仅被看做是一种易于流传的“俏皮话”,也是公众不信任情绪的投射。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诸如“萝卜招聘”、“保障房定向供给公务员”等事件上,遮遮掩掩、言辞前后不一乃至最终被证实“说谎”,更让人们在具体的事件上对所谓的“权威释疑”不再无条件接受,总是先打个问号。

  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不断地接近真相。伴随着“不相信”心态而出现的种种流言以及专业不专业的推测,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信息渠道在增多,社会更加开放。

  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大。从个体看,对衣食住行的多个环节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即使工资涨了、生活更富裕了,可能也不会感到更幸福。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何况,事事怀疑往往导致既不相信假的和片面的,也不相信真的,有时候还会出现不信真话而误信谣言的状况,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信任度却在明显滑落。这种现象提醒当前重新审视社会关系、重构社会信任的必要性。信任的丧失往往会很轻易,有时候只是个别行为即可引起公众对某个群体的普遍怀疑。相比之下,信任的重塑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其中,当然有一个公众心态更加成熟理性的过程,但更关键的恐怕还在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方——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组织能否主动作为,一方面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适应当前渠道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元的新情况,建立并完善鼓励诚信、有利于重构社会信任的制度体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