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顾作义:在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1-08-10 20:10:37  来源:广东省文明办  作者:顾作义 

(2010年7月14日)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今天省文明办和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在这里召开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研讨会,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珠三角九市文明办主任作了很好的发言,思路开阔,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听后令人深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缘起和背景

  1、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提起。随着珠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省委省政府出台并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同时,我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圳、惠州、东莞、中山4个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州、珠海、江门、肇庆、茂名5个市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我们打算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契机,以我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启动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推动创建工作从点到群拓展,实现区域文明整体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市文明新形态。我们的设想是,在珠三角地区以构建区域一体文明为目标,按照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化发展、居民素质“六个一体化”,打造具有“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管理体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效率的分工合作、高品味的都市文化”的文明城市群。特别是在近期加快推进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道建设,建成连接区域—城市—社区的三级绿道网;致力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岭南特色的珠江文化带;着力构建以文明镇为节点、以现代文明村(居)为依托的创建纵贯线。前不久,我们将这一设想向省委作了汇报,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汪洋同志批示:“文明城市群建设是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平台,希将这一有特色的工作抓出成效来”。我们召开今天的研讨会,就是想在理论上先进行探讨,作一些可行性研究,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提供理论指引。

  2、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明城市群是在国外城市群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当今世界有五大城市群,即大纽约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东京城市群、英国城市群、西北欧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都市群经济总量占其本国的百分比,美国三大城市群为67%,日本大东京区大阪区占为70%。 中国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城市群。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整个中国经济总量的40%。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9个市。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除珠三角9市之外,还包括香港、澳门,共11个市。

  二、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造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斯蒂格利茨认为新世纪中国将面临三大挑战,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问题。目前珠三角城市化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期。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三大城市群中位列第一,区域内土地开发程度高,城市耕地规模小。在劳动力构成方面,外来劳动人口为所有城市群之最。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人均指标排名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余额、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排名均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对外贸易规模与效益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吸纳的外资占全国近1/6,体现出强劲的经济开放竞争力;非农产业比重高,位列第一;香港与深圳是组合城市,地理上香港为金融和物流中心,深圳为金融和物流次中心,东莞是华南地区制造业最具规模的集中地。深圳、东莞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延伸为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市群, 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位居全国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现代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后,“内涵提升”必须取代“数量赶超”。珠三角城市化进程是很快,有关数据认为超过70%。但主要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明显滞后,许多地方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整个珠三角区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教育发展水平、人的文化素养等均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谋先事则昌”,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建文明城市群这一载体,大力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提升整个珠三角地区文化软实力,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需要。

  2、是提升广东整体文明水平的要求。城市群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巨大引擎。大纽约城市群仅占美国版图1/918的面积,却聚集了全美1/11的人口,占去了美国公司500强的1/3,占美国经济总量的67%,对美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牵引带动作用。就我省而言,珠三角城市群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起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还存在城乡文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就城乡比较而言,城市比农村发展进程快、水平高。农村则相对来说较为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一点。如农村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无序,脏乱差现象突出,等等。就区域比较而言,珠三角发展较快,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则相对来说较慢,属于欠发达地区。所谓“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说的就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破解这些难题,要求我们加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铺开,形成更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影响力,用城市文明辐射、渗透、影响农村和欠发达地区,逐渐改变这些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这些地方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等等,从而提升整个广东的文明水平,树立广东的文明形象。

  3、是资源整合的必然要求。由于受思想观念、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缚,珠三角一些市曾经各自为政,没有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行科学定位,相距不远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就曾先后提出要建中心城市,造成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市产业结构雷同率达60%以上,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减弱。近年来,珠三角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加快了城市发展的合作和互补发展。已经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项目进入“收官”阶段,珠三角9个城市有望很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1小时内到达的“生活圈”。创建文明城市群,就是要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各市树立珠三角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就是要抓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规划,明确每个城市的不同功能定位,推动各城市互补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搭建合作平台;就是要对整个区域土地、交通、信息、文化体育设施、污水治理等进行重新整合,使之迸发出新的活力;就是要使城市群内部通过人力资源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城市居民公共服务融合等举措,加速铺就人流、信息流“一体化”的高速公路,推进区域发展,提升区域文明。

  4、是提升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在群里的分工越来越明细,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和个体比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一个区域内的城市,要想在发展中获得超出地位,必须凝聚整个区域的城市力量才能在竞争和发展中取胜。目前,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寻求城市地区整体协调发展,通过汇集区域的整体力量来增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和控制能力。单一的恶性的竞争让位于竞争中求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柔性竞争”,城市之间的“竟融”或“竟合”是目前的潮流。从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区域性贸易组织和协议。在国际城市群融合风起云涌、竞合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也把珠三角城市城推到了融合的确良风口浪尖上。特别是近两年来金融危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之间彼此合作,才可以共同制胜。创建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就是要让珠三角不同的城市形成提升区域整体文明的共识,走上融城之旅,发挥各自优势, 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互补发展,打造一个相互支撑、互相协作的城市群体,从而提高珠三角城市群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综合竞争力。

  三、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新问题。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人文精神的问题。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道德追求等有所弱化,面临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精神家园的问题。二是城市景观的问题。城市建设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没有特色和魅力,缺乏文化个性、文化特质和文化品味。三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大气、土质、水等污染严重,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四是城乡差距问题。珠三角城乡差距比较大,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

  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等共建共享;城市建设文化品位高,空间景观特色个性凸现;农村建设社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达;市民文明素质高,人文形象良好;城乡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宜业;人文关怀气息浓郁,关爱互助氛围浓厚。

  打造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要着重抓好“六大工程”。

  1、以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建设工程。人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精神生活、道德文化修养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设文明城市群,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市民的人文精神,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不高,物质文明再发达,也不能算文明城市群。一是要培育公民意识。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生态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最关键的就是培育公民的责任意识,促进农民向市民、向公民转变。二是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实施“公益慈善”工程,大力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强化人们的慈善意识,使珠三角人不但物质富有,而且精神也富有,乐善好施,关心公益。实施“形象塑造”工程,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市民的诚信意识,改变珠三角一些地方的人头脑灵活、会做生意,但诚信意识不强的负面形象。实施“公德养成”工程,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居民的公德意识,使居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至少达到在公共场所不影响他人、不妨碍他人的最低要求,如文明驾车、文明行路等。三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吸取有益的元素,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以弘扬岭南文化特色为内容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一是要推进珠三角文化资源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立珠三角地区数字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联盟、演艺联盟等文化共建共享项目,打造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一体化的珠三角都市文化生活圈。二是要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要实施市民“文化兴趣培养”工程,引导市民把学习、读书、观看文艺节目等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生活方式,培育市民的文化兴趣、文艺爱好,改变部分市民整天无所事事,靠打牌、打麻将度日的现状,使市民自觉摒弃颓废、庸俗的生活方式,自觉追求高尚和美好。要继续抓好全民读书活动,倡导终身学习,提升居民的知识水平,扩展大众的文化视野,提高市民的文化修养。三是要联手打造广府文化品牌。四是要加强珠江文化创意产业带建设。

  3、以提高珠三角美誉度和知名度为着眼点的城市形象建设工程。文明城市群的建设不是要求“千城一面”,相反,要求各城市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突出各自的特色,实现差异发展,互补发展。因为只有各城市有特色和文化品位,整个城市群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应该是以优秀景观为载体,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城市。像日内瓦、温哥华、西雅图、新加坡等世界名城市,无不散发出独特的个性魅力。各地在城市空间景观建设中,一是要把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出来。在世界博览会上,各个国家所展览的建筑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每个参展的国家都力图把最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的元素和特色推销给观赏者。珠三角城市群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深圳具有现代和国际化的特征。穗、深代表的是岭南、现代两种文化和资源。广州应重点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因为广州有悠久的商贸业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深圳则应突出其时代特征、中国气派、国际化特色,建设现代品位之城、和谐之城。珠海应突出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田城相映、绿化萦绕的海滨花园城市的特色,打造优美幸福之城。中山市则要利用孙中山和博爱这两块品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佛山重点突出禅城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是要突出各城市文化、历史等优势元素,不能将城市群建设搞成千篇一律。二是要抓好城市标志性景观建设。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支点,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标志性景观的创立,如巴黎的凯旋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纽约世贸大厦、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这些景观的形成有些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有些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有些城市特意设计建造的标志性景观,也非常有特色,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三要特别注意景观节点。最明显的城市景观节点是城市道路十字路口的广场或者立交桥交汇处的标志性建筑。例如莫斯科的红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都是一个城市的主导景观。对于旅游城市,交通节点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方面。例如车站、码头和机场,它们起到“迎宾”的作用,给游客直接的第一印象,要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四是要加强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承。珠三角有许多承载岭南民俗民风的历史文脉,有不少古镇、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和旅游景点修建中,必须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从而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品位。

  4、以农村社区化为突破口的城乡一体化工程。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带动下,珠三角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以及社会保障等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30年的发展,给珠三角农村留下了许多破旧的工业厂房甚或是污染,而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则明显缺失。农村文明显然低于城市文明。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来建设农村,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和改造。一是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要按照“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的原则,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全盘考虑,整体推进,使农村社区建设既具科学性,又适度超前,经得起检验。二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房屋、饮用水、电气网改造等工程,为农村社区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三要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该政府作为的,政府要积极承担责任,如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等。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则按市场规则进行,如成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生产性服务、市场化便民服务等,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南海桂城以“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来推动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即在尽量不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情况下发展都市型产业,通过产业升级转型的带动,推动旧的厂房、旧的村居、旧的城镇向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城市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宜业、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既发展了现代产业又保护了环境,同时使居民过上了都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失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行之路,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5、以人与自然共融共生、和谐共处为根本追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目前珠三角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特别大。看不见蓝天是珠三角城市的共同问题。一项对珠三角九市的居民调查显示,受访民众认为珠三角水环境、河流河涌污染严重,“灰霾天气”、“热岛效应”等问题突出。创文明城市群,一是要抓好环境保护。从政府来讲,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保投入,严格执法,严格管理。近期在珠三角城市圈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并建立环境损害赔偿政策机制,就非常好。从企业来就是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从个人来讲,就是要把节约、环保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多用布袋子、菜篮子,少用一次性用品、少制造“白色污染”等等。二是要抓好生态建设。弘扬“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传统,强化“民胞物与”的意识,把生态理念贯穿于文明城市群建设的方方面面,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绿道建设。通过构建融合生态、环保、教育和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道”体系,逐步形成联系城市之间、城乡村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网络,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同时优化城乡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休闲的空间。纽约在曼哈顿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了3.4平方公里中央公园,受到世人的广为赞誉为。珠三角一些市已开始实施“绿道”建设,从城市到乡村,串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并在“绿道”里面建设了五十多公里相连接的自行车道,使这些“绿道”成为城乡居民享受生态、休闲健身、回归自然的公共设施,效果很好。各地要积极探索区域绿地规划工作,营造绿色开敞空间,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居民出门500米之内就有一个公共绿地活动空间。

  6、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为重点的文明行为提升工程。改变人的衣食住行,改进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提升珠三角各市文明的有效举措。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住的方面,要加强岭南新民居建设。今年以来,省文明办与省建设厅联合开展岭南新民居建设,举办农村住宅设计大赛,征集评选出一批优秀设计图纸。下一步,我们将准备在广州、珠海等地开展岭南新民居建设试点推广工作,建设一批体现岭南风格、具有岭南特色的农村新民居。并逐步扩大试点,扩大新民居建设的覆盖范围,使岭南新民居在珠三角乃至全省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宜居村庄。各地要积极开展岭南新民居建设的宣传,说明新民居对改进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好处,对培育文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试点的市要扎实做好新民居建设各项工作,使之成为提升农村文明的有效途径。二是行的方面,要推进禁摩工作。有的城市摩托车特别多,如佛山市达130万辆,对城市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对社会治安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推进禁摩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要倡导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教育引导市民改变出行方式、出行习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