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不能总是推倒重建,合理的规划、优质的建筑质量,对于低碳经济至关重要。”“如何让‘被城市化’的农民工真正在城市化进程中收益?发展过程中,城市要避免‘半城市化’”…… 8月9日下午,问道“十二五”——中经智库全国行来到合肥。合肥站的主题为:从区域大城市到区域性特大城市,对此,专家们提出诚恳的建议。
据了解,中经智库全国行陆续在全国十二个城市和地区举行,由经济专家学者组成全方位“智囊”,与地方政府交流。合肥是第七站。
至于为什么选择要来到合肥,本次活动主办方《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韩曦晨说,看重合肥,是因为合肥和南京等城市一样,有着自己的鲜明经济特征。“一方面合肥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城市,发展的活力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则是,‘十二五’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合肥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首次提出了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建设目标。”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建筑质量对于“低碳”至关重要
“合肥将来要发展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一是要做好城市规划,做好空间布局;二是要注重城市建设的质量。”潘家华讲的主题是“低碳经济”,但是却给出了这两条看似“走题”的忠告。
对于这些“非碳”忠告,潘家华说,其实对于城市的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规划是低碳发展要求的根本,需要将资源、生产、生活、服务有机地配套。”潘家华说,“北京的规划很失败”,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区域功能过强,可能造成几万人生活的地方,却无处就业,导致大量的资源消耗。
所以,在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进程中,潘家华说,城市规划布局是首要的。
另一方面,潘家华反复忠告城市建设一定要注重质量。
“比如一座大楼,钢筋混凝土制成,如果这个楼能用200年,碳排放已经固化在其中了。如果这座楼只能用100年,重建,碳排放增加一倍;同理,只能用50年的话,碳排放量就是四倍;30年的话就是七倍!”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潘家华说,低碳不是回到原始,而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城市转型需要创造财富,而不是总是推倒重建这样的‘折腾’。”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
农民工需要“完全城市化”解救
“中国很多农民工都是‘被城市化’了。”蔡昉提醒,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避免“半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今天中午听说一个数字,安徽省农民工有1100万人,包括到安徽省外打工的都已经被统计为城市居民。”蔡昉说,虽然农民工被统计成了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没有城市户口,与城市人干着一样的工作,却没有相同的社会保障,没有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得他们成为了劳动力的主题,并没有成为消费的主体。因此,造成“户籍身份的城市化”和“实际城市化”的差距。
“目前很多地区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广东、重庆等都在。但是所有地方政府的户籍改革,大多针对本省外来务工人口,基本上都没有把省外农民工纳入受益对象里面来。大量中西部农民工没有获益。”
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蔡昉认为,应该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接受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以此推动“完全城市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