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时间:2011-08-08 16:34:55 
三问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变局

低碳浪潮已经到来,我们希望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因为它们拥有充足资金可以投入,以及高素质的市民可以接受新观念,而中国西部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低碳经济是否只是投入?

既然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一定是要带来收益的,甚至作为传统经济的升级版,它以更加系统、长远的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效益。而对西部中小城市而言,脱贫致富任务重,产业链分工处于低端,且盈利能力差,经济基础薄弱。如果探索不到适合本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光是投入治理污染、普及环保理念,还是摆脱不了“污染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困局。

(2)低碳经济只是一张“城市名片”?

经济社会落后制约了西部中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没有什么好牌可扭转被动局面,所谓文化牌、名人牌等均是跟风炒作的无奈之举。现在又有一些城市期望通过打造低碳经济概念,以此作为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品牌、争取上级支持、吸引客商投资的策略,而实实在在的低碳实践多为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

(3)资金和技术在哪里?

很多西部中小城市并非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但是往往受困于自身投入有限,无法获得适合本地的低碳技术,缺乏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合作,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赢在起跑线。赢在“欠发达”。

任何新事物都是不断走向成熟、不断系统化的过程,免不了摸着石头过河。如果等到将所有步骤都设计完美再开始行动的话,恐怕为时已晚,经济转型的代价更高。因此,必须看到低碳经济是一种必然趋势,也不能武断一定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了,才过渡转型到低碳经济,并为之前的负债买单。实际上,西部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更有比较优势:

首先,农业比重大,生态条件好;其次,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转型的负担少、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相对容易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和差异化竞争力;第三,天然气、地热、风能、水电、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潜力大;第四,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中小城市,低碳经济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非发达城市通吃,关键是谁率先掌握了成功“钥匙”。实际上发达城市还要支付高昂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成本,说得上是“负重赛跑”。

以泸州市为例解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之路

    显然我们不能泛泛空谈西部中小城市如何低碳发展,要通过某些典型城市的深入研究,探寻隐藏背后的发展机遇和路径。2010年初,我们承担了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低碳发展与泸州经济转型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西部中小城市特征。对泸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西部中小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

(一)低碳解读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泸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四个四”发展战略,即: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通道(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四个四”发展战略正好赶上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期,另外泸州的产业结构外向度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拉动效应、填平补齐效应明显,还处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迅速赶超的阶段,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尚未形成清晰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2009年泸州的国民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第二产业增长率为22.8%,远高于GDP增长率(15.2%)、第一产业增长率(3.8%)、第三产业增长率(10.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说明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第二产业带动。2010年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八个大力推进”,包括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民生工程,也没有明确对低碳经济有所展望和规划。
(二)低碳解读四大支柱产业

1、酿酒工业

泸州市以出产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目前,酿酒行业已将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引进酿酒生产。白酒酿造业历史上一直属于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泸州酿酒多采用传统酿酒生产,耗用大量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糟利用率低,废水治理成本高。如果不加有效治理,盲目推高产量,会给环境带来持续污染。

2、化学工业


  泸州市是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已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教育、科研、设计、机械、建筑安装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拥有一批装备精良、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级大型和特大型化工骨干企业和国家级、世界级优良产品。化学工业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3、能源工业

泸州市拥有丰富的煤、电、气等能源储备,古叙矿区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煤-电-路-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能源工业是污染大户,其落后产能淘汰、环境治理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而新能源的潜力很大。

4、机械工业


  泸州市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形成国家级工程机械主机、基础件和维修配套成龙的生产体系。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似与机械工业无关,其本身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占据比例较小,但是生产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除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部分,还应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
    (三)低碳发展路径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三生一体、城乡融合”的理念,“三生一体”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为一体,相互通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之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特,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产业档次。培养市民的低碳意识,打造低碳泸州城市品牌。

1、制定专项规划,构建西南腹地低碳增长极

    泸州市政府要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十年发展规划》,各项指标与国家战略一致,明确低碳发展路线图。同时在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中加入低碳元素。在制定规划时,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一是城镇化。泸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关于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泸州将发展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达到90—100万人,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的川南特大城市,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必须考虑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点研究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市民低碳素质培养等关键因素。

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多为高碳产业,重点考虑如何支持和落实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同时避免产业竞争力下滑。

三是新兴产业替代。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考虑承接产业低碳型转移,一是争取成为成渝经济区低碳浪潮的产业链环节,实现区域合作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争取成为东部地区低碳产业投资的承接地,而非污染产业转移。由于东部地区已经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很多传统产业转而投向新领域,仅浙江省在2010年初就宣布有1000亿民营资本投向低碳产业。

2、培育全市上下低碳生活观念和习惯

2008年末泸州全市人口为493.3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72.65万人。从人口素质来看,与发达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偏低,缺乏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们习惯了刀耕火种的高碳生活。怎样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培养能够广泛接受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难点。

(1)加强宣传

制作《低碳生活宣传手册》,分为城镇版和农村版,让不同人群都能了解适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方式要点面结合,包括报刊、电台、网站、户外广告、车身广告、宣传单、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宣传范围要覆盖全市城镇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逐渐推广到农村。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强宣传,使得低碳成为生活的品味和时尚,形成低碳生活热潮。

(2)城市交通低碳化

与发达城市相比,泸州的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国家推动汽车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泸州的私家车将会快速发展。2009年每月新增机动车数量在1000辆以上,增长率超过30%。如不加以合理处置,发达城市出现的“拥堵、机动车污染”等问题并不遥远。首先,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和优化站点分布,体现公交出行的便捷、实惠;其二,发展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系统。道路建设上合理规划人行道、自行车道,严格处理机动车占道;第三,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能、混合燃料等清洁能源或者低污染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优惠。

(3)建筑低碳化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低碳建筑,比对传统建筑进行低碳改造,成本要低得多,效益也更明显。一是建造前期要减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时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损,利用边角废料在日常要逐渐积累,到拆除期的时候要减少建筑垃圾,尽可能再利用;二是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等;三是推广社区能源规划,通过社区高效节能技术运用,把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居民社区物业管理整合在一起;四是倡导家庭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

3、加快一二三产业低碳化

(1)农业

目前泸州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能耗高,效率低,对环境产生污染。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发放技术手册、对农民施肥进行面对面地指导、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形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在低碳农业形成规模时,政府可以牵头组织,科学衡量碳排放减少的总量,进行碳汇交易,采取政府与农民分成的方式,为农民增收。

    (2)工业

短时间内改变泸州的“高碳”工业结构不现实,但是传统产业低碳化并非空中楼阁。坚持严格的节能减排,推广低碳工业技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全过程实施低碳管理,即从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仓储运输、制成成品/产品报废与有效回收等全过程。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全市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新上马项目要从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和实施低碳化,从源头上改变原有高碳模式。

(3)服务业

一是旅游业。泸州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要将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业龙头产业。确保景区不被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保护景区环境,少建人工景点,合理布局景区的饭店、商贩等营业网点;二是商业。零售业要增加低碳商品供应。按照集约化、生态化的标准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对现有各类市场加强环保监管;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泸州的工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

(1)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一是成立相关的担保基金、担保机构,扩大政府引导资金的规模。以“严格标准,同等情况比周边城市优惠”的原则制定本市节能减排配套政策;二是将环保评估的审批文件作为授信的必备依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三是充分利用本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平台,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

(2)融入国内外低碳金融体系

一是主动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在泸州开展碳汇交易、碳基金、碳证券、碳信托等业务,努力推动政策创新、机构创新、业务创新;二是主动融入发达城市的低碳金融体系,重点放在碳交易、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和战略投资者等方面。

5、建立政府低碳治理职能

一是完善政府、市场、公民三方互动的低碳治理模式。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中起领导作用,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合作,建设相应的监管制度。通过市场体系促进节能技术升级,形成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培养市民的低碳理念,改变消费观念;二是建立低碳发展的市级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加大低碳财政税收融资地方优惠力度,促进落后产能淘汰、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等;三是制定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低碳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问责制度。

低碳不是虚幻

国家“十二五”规划思路释放了明确信息,不再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那么各地只要不再坚持唯GDP论,哪怕松动一点点,低碳发展总有所作为的。就广大西部中小城市而言,如同工业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低碳之路同样荆棘丛生,而非一蹴而就。但是通过泸州个案研究说明了低碳不是虚幻,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