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6月1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孙建平: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要锤炼五种关键能力
时间:2024-05-23 11:40:0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建平 

        【编者按】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看来,形成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上海方案,必须探索可行的方法,确立“上海标准”,明确建设目标。为此,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韧性安全”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挑战,把握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能力,找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新动能。以下是他在城市风险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孙建平
        今天,中国城市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意味着不断克服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命题中,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面临着复杂而不可避免的发展挑战和安全风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把高质量安全发展落到实处,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治理的全新要求和自我超越,是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新要求。形成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上海方案,必须探索可行的方法,确立“上海标准”,明确建设目标。为此,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韧性安全”的内涵特征和现实挑战,把握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能力,找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新动能。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

        202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比约为66.16%,而上海这个比例已达到89.3%左右。城市化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局面。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人,城市化的早期更像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困惑多是“成长的烦恼”,但有很多问题在快速发展中会化解掉。城市发展到今天,和人到中年遇到的问题类似,一方面城市有积累,有能力,有很多幸福的责任,但另一方面增长开始放缓,转型的“沉没成本”增加,而且“身体”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有时候突然一次波动,表现出的脆弱性会超出人们的预期。

        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安全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局面?在我看来,关键要认识到,复合风险对城市的挑战日益突出。复合风险和城市管理条块化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以整体观、系统论来构建总体城市安全能力。而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正是应对这类复杂挑战的战略性指引和有效路径。

        城市的复合风险是在自然的、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在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制约和作用下不断变化的风险。这类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致灾因子是多重的。这一点在超大城市运行发展中表现极为突出。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遭遇的风险、发生的事故灾难,往往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多重因素所导致的,很少由单一原因造成。同时,应该看到,城市物理空间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而社会文化、社会认知对新发展阶段的新现象还在适应中。可以说,这些不确定因子都可能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风险。因此在研究中,早已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城市面临的这些复合风险。

        其二,城市的复合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突发性与渐进性并存的特征。从风险的样态看,城市面临三类风险挑战:一类是突发风险,过去被认为是小概率的事件最近几年是日趋频发;一类是运行风险,这是超大系统不可避免的风险,叠加并发时,危害巨大;一类是潜在风险,日积月累,管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这三类风险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城市场域中常常是并存的。这些风险的变化方向难以预测,而城市往往又是人的集聚、要素的集聚,因此走向更加趋于不确定。因此,在城市安全治理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快捷键”,都要经过长期坚持、推进、适应、改进,寻找到最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最优解。

        其三,超大城市的复合风险,具有扩散性和国际性的特征。这是由超大城市的城市特征和城市功能决定的。超大城市一般具有国际性、纽带连接性等特征。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是上海发展的战略任务。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从风险角度看,要更加警惕各类风险的扩散性和国际性特征,警惕各类突发事件和危机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涟漪效应。因此,各种风险防范手段和措施在应对此类复杂风险的有效性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

        应该看到,风险的复合化特征和城市管理条块化之间的矛盾,是超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面临的长期挑战。世界上众多城市都在从城市实际出发探寻解决之道。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对既有韧性城市理念的深化,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是以安全为核心内容,以人民至上为基本价值判断,为上海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指明了方向。

锤炼常态和逆境中的五种关键能力

        韧性安全城市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其推进过程千头万绪。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要考虑城市所处的两种状态,即常态和逆境。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个人,平时他要有良好的健康习惯,有稳健的财务,要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这些幸福的责任;在逆境中,他要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自身的确定性和适应能力,稳健地穿越风险、快速恢复。

         聚焦这两种状态,对于城市来说,应抓住五种关键能力。

        1、形成打破边界的聚合力。

         常态下,落实城市日常安全运行管理,必须依靠多部门、全社会的协同,提高城市安全能力的“基本盘”。在这方面,上海有很多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开展新的探索。

        2023年10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广东深圳召开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将有助于推进城市构建清晰完备的责任体系,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化解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城市安全共建共治共享。让条块上的管理能力发生聚合,让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这些能力的积累正是为了让城市在遭遇“逆境”时有所准备。

        2、要构建软硬结合的免疫力。

        城市生命体要有免疫力,要能识别风险,也要有基本的免疫屏障。识别风险靠管理、靠机制,还要靠全社会对风险的认知和意识,这是软实力。基本的免疫屏障主要就是指我们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这是硬基础。“软硬结合”才能保证城市的基本安全。

        3、要培育精准发力的治愈力。

治愈力是指当城市功能受到冲击时,治愈机制能够快速启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能力和运行能力。治愈力要精准发力,快速阻断风险传导,将事故灾害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这是关键。建设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等工作是构建免疫力的内容,也是提高治愈力的前置条件。

        4、要共建协同动态的恢复力。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危机对城市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事故灾难可能对基础设施物理功能带来影响,还可能对城市管理功能带来伤害。韧性,体现在快速的动态恢复上,包含了城市功能、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恢复,这种恢复能力必须是多方协同的。

        5、要深耕持续创新的发展力。

        韧性安全能力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能力。从长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