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既然叫“门槛”,就意味着不是不能迈
时间:2022-03-16 13:03:15 
       “35岁门槛”饱受争议,频频登上热搜话题。今天人民网评发表评论指出,既然称之为“门槛”,也意味着这道“槛”不是不能迈过去。以下为评论全文:

       当今就业市场以35岁年龄线作“一刀切”的风气让中高龄求职群体深感焦虑。在招聘网页中进行搜索,岗位要求里明确提出“限35岁以下”的比比皆是;智联招聘一项调查显示: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年龄限制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鉴于这个阶段的人恰恰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最承压人生阶段,在就业市场面对如此困境,怎会不感到焦虑?

       在“35岁门槛”面前,中高龄求职者其实很委屈。35岁,依然年富力强,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心智成熟、阅历丰富,建立起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仍可大有作为。特别是在高学历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他们的入职年龄也从本科毕业的22岁左右增加至26岁左右,那么也意味着,工作没几年便将过”35岁“线。如果以35岁为界划线,真的是非常浪费人力资源。

       我们再来看看企业一方。某人力资源专家就曾表示,相较于35岁以上员工,年轻人工资更低,学习能力强,精力充沛,更愿意加班。另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迭代,令早已步出校园的中年人遭遇本领恐慌。甚至有些企业还认为,中年人够“油腻”,有“混日子等退休”的现象。

       年龄“门槛”的存在,不仅对相当一部分并不想“混日子等退休”的中年人有失公允,也会让企业在只用年轻人的路径依赖中形成畸形用工文化。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朱国玮教授就曾指出,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对年轻人施以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以“35岁”作职场荣枯线,只注重劳动力的“便宜、好用”,却会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等。

       找到“迈过门槛”的办法应是当务之急。企业用人,应以能力是否匹配,岗位责任是否胜任,业绩是否能如约完成,为选人用人之根本准绳,而不是以年龄作“一刀切”画线。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发挥“中坚力量”经验阅历之所长,考验着企业和人力部门的智慧。诚然,作为市场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确实是优胜劣汰的制度,在竞争中自然能者上庸者下,但这不等同于企业就要在就业市场,以年龄线“一刀切”“掐尖儿”筛人,急功近利地只看重年轻雇工带来的短期经济回报,既没有考虑为职工未来发展搭建成梯队的人才结构和发展空间,也导致社会的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更合理、更大化的利用。

       让人力真正成为资源,既不让年轻劳动力被“过分使用”,也不让中高龄劳动力被“过分浪费”,社会呼吁企业能以长远眼光和管理智慧,不制造”35岁门槛“的人为焦虑,让35岁成为一道就业市场上可以被迈过去的“门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