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防涝:排水系统、避难设施、应急意识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21-07-22 11:28:28  来源:城市化网 
  河南这场特大暴雨给包括郑州在内的很多城市建设带来反思,未来再遇到此次问题将如何更好处理?7月21日央广网记者专访各方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红昌表示,雨水管网是城市防涝的主要工程设施,应构建城镇防洪、排水和排涝三套工程体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地铁等城市重点内涝区域,未来亟待建立应急排水装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树坤建议不能仅靠排水和“海绵城市” 应急避难是关键。应急咨询专家安光勇则认为,城市基建之外,应急意识也应加强。

  雨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涝的主要工程设施,在这次河南特大暴雨中引起关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红昌认为,对城市管网的认知既要有短期、中期的思维方式,还要有长期的思维方式。“未来要通过家庭储水、雨水管网,建立水库、建立大型储水设施等方式,组成抽排水系统。这对城市来讲,是一项长远的规划,必须重视起来。”他说。比如此前,北京也出现过大量的洪涝灾害。随后,北京在可能产生雨水集聚区域,建立了大量的出水装置和相应的抽水装置。李红昌建议,从短期来讲,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针对重点可能产生灾害区域,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强居民楼储水工程的建设,提高公共储水能力,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是很容易取得成效的方法。另外,从长期来看,就要建设更大型的管网设施,“比如横穿郑州市整个城市,建设多个方向的管网设施,形成网格化管理,以减少出现这样的内涝情况造成的损失。”他直言,未来,完成这些长期规划,是需要各方通盘考虑的综合性问题,并非哪一个部门的事。内涝问题,既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也与雨水管网的应急设施、应急体系建设相关,甚至还涉及到日常节水用水设施的使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树坤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可借鉴国外的排水经验。比如德国,降雨很少导致路面积水,这与城市的地面主要采用透水材料有关。根据不同区域,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比如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透水性地砖。在他看来,内涝问题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问题,需要城市主管部门重点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比如在地铁等容易产生内涝的区域,未来就要考虑建立相应的应急排水装置。“同时,如果全国各类建筑都能初步具备储水能力,可以为各自建筑排空门前积水,通过微循环下局部的储水设施和管网,城市内涝问题就能得到缓解。”不过,李红昌强调,缓解城市内涝,不能仅仅靠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来解决。“主要还是要靠应急避难设施,这是关键。”

  应急咨询专家安光勇认为,不能完全依赖城市基建来完成应急体系,民众和政府的的应急意识也需要加强。他举例称,日本地震多发,即便其建筑考虑到地震状况建设得比较坚固,但当地震发生的时候,还是会发生很多建筑的倒塌。相对于这些建筑倒塌的数量,伤亡率却相对很低,这得益于预警体系和市民的安全意识,以及日常培训带给市民的应急思维。他认为,此次郑州暴雨也一样。如果能够提前通过各种电视、微信等媒体插播紧急通报,实时报道暴雨的相关情况,对于可能的危险进行报道,也许能够减轻灾害程度。同时,市民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安全意识,避免乘坐危险的交通工具,也能够降低其伤亡率。(以上文字综合央广网报道整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