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渤海漏油事件看环保困局
时间:2011-07-07 10:43:29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付小为 

        前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渤海漏油事故原因、处置情况等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通报。尽管目前事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究其细节问题,公众仍难得到满意答复。

        从840平方公里的受污染面积来看,这个数据远远超出中海油早前透露的200平方米,对此,中海油方索性否认了数据披露。

        时隔一个月才公之于众,国家海洋局的解释是,要求康菲公司披露未果,得出准确结论公布报告需要时间。令人疑惑的是,即使涉及事故的相关公司均不出面披露,国家海洋局难道不能承担起这份告知义务?需要看到,公布漏油事实和公布初步调查结论不能混同,如此长时间的推迟发布信息并不合理。

        事故责任认定上,康菲公司因其作业者对事故负全责,中海油相关责任视双方合作开发合同的具体规定而定。外界对于中海油可能的全然脱身大为不解。

       不难发现,这个花一个月得出的调查结论仍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前因后果、责任承担主体都有待明确。可以肯定的是,诸如20万行政处罚上限等问题会给未来的诉讼追偿制造更多的麻烦。

       面对已经暴露的问题,外界的焦点最初集中在中海油身上,责任明确后,矛头又迅速转向康菲公司。不能否认,作为漏油酿造者的企业,两家公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双方最终应承担的责任仍待厘清。

        相较于追究企业责任,事件本身的性质更值得关注。毫无疑问,此次漏油事故其实是一起环境污染事件,然而,在事态处理方面,我们并没有看到环境部门的介入。从获悉情况到部门局部地区通报甚至到最后的新闻发布,国家海洋局是唯一的信息源和处理主体。对比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门、国家环保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联合监控,以国家海洋局“独当一面”的做法显得有些单薄。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虽然从国家环保部门的一步步升级可以看到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但环保部门却一直是政府所有部门中的弱势部门。在很多环境保护领域,需要仰仗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在一些领域和行业,甚至根本无法插足。环境保护工作的这种行政性的条块分割,因为各管理部门的理念、利益不同,导致不少问题,比如说一些部门的职能广泛,环保可能不成其为考虑重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订,因为部门间的观念不一往往模糊化,很难产生力度。

        以此次漏油事件为例,国家海洋局所涉职能广泛,包括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制定海洋管理制度,海洋信息发布,规范海域秩序,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等十大项主要职能。从海洋局来说,职能间极可能有着一定的优位排序,保护海洋环境是不是被放在突出位置、是不是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都是问题。但在现有行政框架下,国家海洋局又是海洋这一特殊领域的唯一处理主体。另外,微不足道的20万行政处罚,诉讼追偿的难以落实,都暴露出分割化的环境保护工作所带来的后果。

        环境保护调门虽高,实施起来却行动不一、力度不足,经济的、部门的考虑超过环保本身,这是中国未来环境保护必须要突破的困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