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学生活:未来30年如何应对城市化挑战?
时间:2011-07-01 14:09:21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对世界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到2030年,城市化程度可能达到60%%,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那么——未来30年,我们如何应对城市化挑战?

    “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由于拥挤的住房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传染病会变得更加常见。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植被的减少,全球变暖的速度也许会加快。”美国《未来学家》这样预测2030年的城市。那么,未来的城市化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

    “城市病”不是城市化的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针对未来城市有更大发展后,是否会带来“城市病”的问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振宇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了人口的聚集、空间的重组、资本和资源的集中、循环或沉淀。“200多年的城市化已使人类在应对‘城市病’方面积累了经验教训,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拥挤的住房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传染病会变得更加常见”这些都不是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而是城市发展不足带来的问题,是城市治理结构无效、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带来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及技术水平带来的问题。如果城市真正实现了集约利用土地,则植被用地总量将会增加,“植被减少”的现象也会改观。

    城市化将实现人地和谐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在城市是有其合理性的,它可以最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就会走向反面,交通拥挤反而造成效率低下。因此在思考城市化问题与发展规划时,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就事论事,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城市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说,“对待每个城市是否继续扩大,应当如何发展,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发展规划合理,人口规模适当,注意发展绿地和环境,城市的发展不一定必然导致环境恶化,资源耗尽。”

    马戎认为,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必须根据每个地区和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针对城市交通问题,马戎建议主要通过发展地铁来解决。

    “总之,既需要市场进行协调,又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规划。”马戎总结道。同时,胡振宇也表示,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相互作用下,“城市化经历了并经历着乡土城市化、城市同质化、自我城市化几个阶段,终将多元一体、殊途同归,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节能建筑将缓解城市化压力

    一份调查显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提高,建筑能耗比例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30年将达到50%%。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暗桩”。

    IBM公司最新公布的“未来5年的5项创新”计划显示:该公司正在进行一个大型的绿色创新项目的研发,开发全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以替代传统的效率较低、价格昂贵的硅片太阳能电池。之后,城市的人行道、车道、油漆面、屋顶,甚至衣服上都将安装太阳能装置,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将成为缓解城市化压力的手段之一。”在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谭洪起教授看来,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最富前途的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它节省了硅原料的使用和硅片制造工艺,集电池和组件为一体,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如果能进一步解决稳定性问题及提高转换率问题,那么,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无疑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发展产品之一。”

    当前的太阳能电池系统主要依靠硅来实现能源转化。与人们传统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这种方法相对而言效率较低、价格昂贵。“薄膜太阳能电池比传统的硅片电池要薄100倍,因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表示。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谭洪起强调,太阳能建筑属于节能建筑范畴,而且是未来节能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建筑物的策划、建筑设计、使用、维护以及改造等活动中,主动与被动地利用太阳能的建筑统称为太阳能建筑,体现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谭洪起认为,在当代,太阳能与建筑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策略与之相适应。一是成熟的被动太阳能技术与现代的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的综合利用;二是保温隔热的维护结构技术与自然通风采光遮阳技术的有机结合;三是传统建筑构造与现代技术和理念的融合;四是建筑的初投资与生命周期内投资的平衡;五是生态驱动设计理念向常规建筑设计的渗透;六是综合考虑区域气候特征、经济发达程度、建筑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