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云: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原理事
我觉得整理出这个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非常不简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的评估体系。现在城市化发展很快,急需一个指导性、但非强制性的标准,这个指标体系很重要。
目前很难把这个指标体系搞得太高太全,用一个标准体系解决这么复杂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中国城市化本身就很具有中国特色,其他国家没有户籍制度,我们是户籍制度二元化。中国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要摆脱这个二元化,因为分不清最后是城市还是农村,城市要带动农村,整个国家要向现代化发展。
我觉得确实不能等到完美再完美才去发布,这一天是在遥远的未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城市化进程不是短期能结束的,它是变化的,而且还加上中国特色。我们要清楚,这个是指导性、引领性的,也是试验、摸索性的,就像当前这个版本跟原来最初的版本很不一样了。这就是刚才金德钧主任说的反复讨论、绞尽脑汁,所以即便发布了,它也不是一个最终版本,还要不断地完善、充实。八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发布以后仍然是新的长征。另外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也出了很多有鲜明特色的经验,但眼下不能一一包含进来,现在就先从一些大的维度,把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搞出来。
我觉得这个版本还有一个优点,五个维度,22个二级指标比较清楚。
还有一个关于权重的问题。首先树立整体发展,去GDP引领的模式,这就是和谐的、均衡的发展。我觉得讲权重,五个方面都重要。要鼓励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城市化。比如,人均公园绿地数,这体现了这个新的发展的思路。
我对第五项有一点补充,公共服务方面,我觉得不全。公共服务中各个方面顺序需要更加系统地考虑。首先,我认为是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体现出来。另外,现在强调健康,健康中国2030。但我觉得不能以衡量床位为标准,医院是按照人口比的吗?是养老专门的床位吗?现在提倡养老多样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方面需要再斟酌一下。
另外,文化方面反映得少,因为现在我们关注人,中央也特别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也要反映出来。比如说,北京前几年就开始了阅读季的问题,鼓励老百姓阅读,我们没有把图书馆、博物馆,还有体育运动场所体现出来。这是公共服务产品,能反映出在文化方面、精神层面,我们在鼓励城市发展的时候,要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起来,教育、文化,比如说图书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多融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