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湖滨区交口乡交口村文化广场人来人往,广场舞音乐声此起彼伏。在村民杨爱梅看来,农村与城市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距越来越小。她自豪地说:“现在城市有的农村都有了,我们住的是楼房,吃穿不愁,还有无线网络呢!”
这是三门峡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市委、市政府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方向,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资料显示,目前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到54.7%。遍布各地的城镇百花齐放,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迸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三门峡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落地,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覆盖水平,推动进城农民全面融入城镇。
加快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进一步放宽各类人才落户城镇条件,拓宽进城落户渠道,推进租赁房屋入户,实行城镇社区集体户口落户。同时,全面实行网上申请办理居住证,将住房保障等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以落实房屋租购同权、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为重点,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湖滨区上村、崖底等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以及其他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实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小学14692人、初中5323人左右。鼓励在县城、乡镇、产业园区建设移民安置区,完成1.47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推动农民工全面参保。
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以上,扶持下乡返乡创业1.7万人。
三门峡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我们小区经过提升改造,楼道和路面比以前整洁多了,车辆摆放越来越有序了。”湖滨区前进街道友谊社区军干所小区办公室主任杜松辉提起小区的变化赞不绝口。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以来,前进街道以军干所小区为老旧小区改造创建示范点,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
三门峡市围绕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宜居水平,融合实施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提质、百城建设提质、重点镇建设“三大工程”,不断提升基础支撑力和综合承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开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以解决城市“七大难”问题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
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稳步推进。城市新增供热面积210万平方米,市区大岭路等13条道路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路等5条断头路开工建设。
中心城区品位持续提升。市商务中心区完成投资超百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正在成为带动中心城区发展的增长极。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所有县(市)不达标水厂改造全部完成,以保障城镇供水安全。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和社会服务兜底“五大工程”,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所,搬迁县级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
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22个棚改项目全部开工。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46401套。
要把城市管理好,还要让城市有活力。三门峡牢牢把握“三地五中心”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和“一带、两片、三心、四组团”的中心城区布局,发挥城市产业载体和创新高地作用,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建设绿色人文城市。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