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0 10:03: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徐 冰
诚信评价与惩戒机制,终于在北京破冰。
11月19日上午,在《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明确提出在2020年底前完成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北京“个人诚信分”工程,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寸步难行”的信用惩戒格局,引导企业和个人以诚信立身兴业,充分展示示范引领全国的“北京诚信”。
该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就形成了舆论热点。公众这种反应不难理解,社会苦于“信用不彰、失信没事”久矣,人们早就期盼真正的信用社会尽快来临,让诚信者获善果,失信者得报应。
而从发布会透露的要点来看,北京的行动计划涉及地方法规的梳理修订、公共信息的归集整合、信用惩戒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及诚信政府的建设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将在实质意义上推进诚信体制建设。
舆论的热烈回应,反映了公众对诚信社会的迫切期待,也凸显了诚信问题对于社会的切肤之痛。公众面临着无奈的悖论:一边是人人都想诚实守信,一边却是诚信环境不断恶化,常常让人们陷入苦恼甚至困境。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社会评价机制失效有莫大关系。在熟人社会中,诚信的形成与维护基本依靠街坊邻里熟人之间口口相传的“风评”,以及家族或者乡里有威望者的训诫。这样的社交网络和范围当然极为有限,却也正因其有限,对个人和小团体的制约反而更加有效。
现代社会显然不同,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代替。工业和科技进步尽管便捷了沟通,却使得人们成为一个个原子。网络技术和议论当然能够让一个人短期内灰头土脸,但三分钟热度过后,一切又恢复原样。
故态复萌其实就是诚信的社会评价和惩戒机制出了问题。而更严重的是,故态复萌还有其路径依赖和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当社会无法“惩恶扬善”,当诚信守规之人吃亏而失信违规者得利之时,人们有何动力自我约束?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条干净整洁的街上,你会不忍心扔烟头或者吐痰。但是如果街头垃圾满地,你扔一个烟头内心究竟会有多少不安?
“风评”无力之时,必须尽快建立适应现实的评价惩戒机制。而且,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还为建立有效评价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政府各职能部门掌握着大量数据,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掌握着大量数据。当前最需要一个合理机制,将散落的数据整合起来。
信用社会不是一天建成的,其间当然会存在不少问题。关键在于,哪怕小步慢跑也要坚持推进,久拖不决迟迟不动,只会使得社会诚信愈发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