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6 17:01:04
来源:东方网 作者:缪 迅
近日,教育部金秋系列发布会披露,今年将着力加大农村教师公费培养力度,吸引4.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此举针对的是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农村教师岗位时,“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加大农村教师公费培养力度,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固然会起到一定作用,但笔者以为,最终实施效果如何,现在还很难持有乐观的预期。
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因为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着教育强国梦的实现。当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城乡发展环境的差别、二元结构的矛盾冲突等,引发人口的城乡流动。农村居民向往城市的美好生活,他们急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享受现代城市发展的成果。工作和生活在农村的教师们大抵也是如此。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一大批农村孩子们“家门口的好学校”、“办在村里的好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办学硬件与软件上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孩子们接受优质基础教育的条件。
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学校和大部分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依然还比较明显,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和其他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不足的。就不必说家在城市、打小就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了,即便是家在农村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经过几年城市生活,他们对城市生活会产生依恋与向往,而这种对城市生活的依恋与向往,显然是要高于对家乡的怀恋的。
笔者以为,要真正解决农村师资匮乏的现状,应该对农村教师予以较大幅度的制度性倾斜。颇具力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工资杠杆,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这也是诸多地区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只不过一些地方尚未真正拉开城乡教师工资收入差距,农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尚不占优势,尚未形成城乡教育教学资源均衡化的强大动力,这就亟需政策性的倾斜与扶持。
提高教师待遇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物质收入只是岗位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农村教师在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与文化的滋润与营养。有些农村环境地处偏僻,社会交往圈子较小,农村的文化层次比较低下,精神世界也较为狭窄,很难与城市高度的现代文明相提并论。因而导致一些年轻教师宁愿在城市拿着较少的工资,也不愿去农村执教。
所以,要改变农村教师吸引力不足的困境,还需要在优化农村教师发展环境上入手。通过在专业培训上倾斜,专业发展上关注,生活条件上改善,尽可能地增强农村教师的获得感、职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的幸福感,让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情感的愉悦,让农村教师感受到自我的富足与价值的充实。还应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研究机制与教学激励机制,完善农村教师的发展成长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精神的成长、事业的成就、能力的提升以及随着教龄的递增而得到职务、职称或职级的合理晋升。总之,要让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一样,获得足够发展的诸多机会。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通过制度性引导,让更多有志于农村教育的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已经执教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同时,也可通过本土化师资培养模式,让优秀的本地青年在家乡扎根,将青春奉献给家乡的教育教学事业。还可通过城乡支教模式,让城区教师短期或中长期地对农村学校实施对口支教,更大范围内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此外,还可鼓励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教学能力与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中短期地到农村学校任教,发挥余热,延续教育梦想。
总之,要真正解决当下农村教师不足的难题,必须多措并举、全面发力、系统推进,通过制度倾斜、专业引领、环境优化、待遇提升等诸多方面,让农村教师享受到足够的尊重,收获浓浓的职业成就感、生活幸福感,赢得足够宽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