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城市化委员会委员张颐武日前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男性女性化是个伪命题。
全文如下:
最近,关于一些青年男演员似乎有些女性化引发了争议。一些自媒体人用“娘炮”“不男不女”等来称呼一些年轻的演员,认为他们所表现的一种女性的气质不是时代所需要的。对于他们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这样的状况已经造成了青年一代的误入歧途,以为女性化是主流,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质疑应该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反映了对于青年一代成长的高度关切和强烈责任感。但实际上,这种批评在对一些年轻演员过度女性化的指责,未必能够确切地把握他们的忧虑的实质。
男性和女性当然有其性别的不同因素,但在当下,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说法并不能够完全把握现在争议的核心问题。因为,男女两性的关系在当代已经没有传统社会的那种泾渭分明的状态了。经过了很多年的男女平等等方面的追求和争取,男女两性表现出更多的互相理解和相互包容等都已是正常的情况。男性有一些体贴、细腻的表现,也不能说是糟糕的问题。至于女性的气质也是多种多样的,女性主义多年来就对把女性定型为一种固定的气质而存有尖锐的批评。现在一些男演员在气质上有更丰富的表现,也不能简单地加以轻视。一方面这也是某种局部的潮流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女性或相当的青年受众的需求。事实上,一些演员表现出更多样的气质也没有什么不妥。比如,传统中国的戏曲中就一直有男性扮演的旦角。梅兰芳、程砚秋等中国杰出的旦角演员也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气质,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也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和推崇。仅仅从两性气质上去判断这个问题,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
至于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都有女性化之忧,更是有些夸张。现在,无论是男性维和军人,还是亚运会上的中国男运动员,都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并不存在女性化的状况。张扬男性阳刚之气的电影电视作品也受到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女性化变成了中国男青年的趋势。女性也有担当责任、也有社会使命,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巨大。简单说一些青年男演员的表现就是女性化,这其实是将问题简单化了。当然,我就看到有不少女性的受众对于简单地批评“娘炮”等有不同的意见。这种意见应该是正常的。在当下避免一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
现在人们的批评,往往是觉得一些青年男演员,没有表现出堂堂正正的正面的风范,受到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往往显得庸俗和品味不高,刻意地迎合一些不良的表现,为了粉丝而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就在自己的表现中展现了并不高尚和美好的一面,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的诱导未必充满正能量。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女性化,而是一种庸俗化的展现。对于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并不仅仅是女性化能够概括的,而是在某种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对于这些社会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是合适的 ,也是值得社会高度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