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十分重视该港的物流化,把箱运物流同散货装卸一样地作为它的主要任务,因而从1989年起物流分拨园区就已成为它的一大新景观。
该港物流化进展较快:首期兴建的爱姆哈芬园区早已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园区设施业务爆满;随后兴建的博特列克园区,其使用的空间也已在90%以上;连3年前兴建的马斯维尔克特园区也已有60%以上的设施或者已在使用中,或者已签约出租。 正是这样庞大的物流分拨系统,使鹿特丹港在同周边许多港口的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优势地位,不但以3亿多吨的吞吐量保住了全球第一大港口的桂冠,而且其集装箱处理量也从1996年的494万TEU,上升到1997年的569万TEU,1998年的601万TEU和1999年的640万TEU。
该港物流化起步较早,物流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都堪称一流,所以能不断吸引跨国公司前来利用或参与兴建物流分拨园区。 马斯维尔克特园区的欧洲分拨中心,是应韩国汉科克轮胎公司的要求而兴建的。该公司之所以要求在这里兴建这个分拨中心,主要是考虑到这里有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广泛的内陆运输联系、众多的物流专业人才和优良的物流服务传统。这个分拨中心于2000年第4季度建成后,单是为韩国这家公司就可以每年分拨300万只轮胎和100万组电池,相当于每年有1万TEU的集装箱处理量。
与此同时,这个分拨中心还向美国普罗物流集团提供8,500平方米的场地,供其开展物流业务之用。 2000年6月,鹿特丹港组建的主港持股公司开始运作,从此它就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比如可以不经报批而出租25公顷以下的地块,可以自行对合资、合作项目作出决策,扩大其经营范围。最近,该公司同国家投资银行共同组建泛欧财团,在匈牙利兴建分拨中心与内陆场站;同欧洲最大的废品分拣公司合作,在港区兴建废品回收利用中心;同捷克/斯洛伐克合营铁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有利于扩大其物流经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