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户籍人口剧增考验城市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力
时间:2018-05-10 09:22: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眼下,国内一些二线城市为吸引更多人才,在落户、住房等方面频频“发力”。然而,如何更好发挥新落户人才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作用,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也成为摆在多地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与此同时,户籍人口急剧增长也给各地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资源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引发新、老市民的焦虑。有专家指出,当前急需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环境,提高综合治理水平等,为人才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刚拿到武汉户口的武汉大学2015届毕业生小杨说,自己从事的是计算机软件行业,这个产业在北上广深发展相对超前。“希望武汉能加快这些高新产业的发展,才能让我们更安心在武汉工作。”他说。

  记者在沈阳一些校园招聘会了解到,多数辽宁省内大学生仍首选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不少人对户籍政策并不关心。

  在武汉,许多受访大学毕业生表示,除了北京等极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真正吸引人的是工作机遇和发展空间,而并非户口或补贴等。

  刚刚将户口从黑龙江大庆迁入西安的西安石油大学小刘说,西安气候好、房价相对较低是她落户的主要原因。自己学的是会计学,专业对口、实力较强的企业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自己正在准备考研,今后在哪里工作,还要参考数年后西安相关企业的发育程度“再做决定”。

  城市综合环境等“软实力”对人才的长远考量也影响颇大。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8年即在沈阳成立了办事处,但办事处负责人江厚军至今仍孤身一人在沈阳生活,把妻子孩子留在合肥。“相对而言,合肥的生活、教育条件还是好一些。”江厚军说,企业看到了东北市场前景和当地为改善营商环境所做的努力,但长远来看,生活环境等“软环境”更为重要。

  因户籍新政带来的户籍人口井喷,也让不少新、老市民对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能否承接得住心存忧虑。连日来,在西安一些网络论坛上,不少网民留言表示,“一下子新落户这么多人,上学问题怎么解决?医院够不够?交通会不会更拥堵?城市用水能不能供应得了?”

  西安一位派出所民警坦言,该所今年前3个月已经迁入1万多人,而该派出所辖区总户籍人口仅有11万。“我们辖区的教育资源一直很紧张,学校建得再快也没有人口落户的速度快。很担心到秋天入学季,新迁入的群众子女上学问题该如何解决。”

  据了解,还有不少求职人员因“专业名称不符”而被二三线城市单位拒之门外。这说明,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拿票子、盖房子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要从细处着手、从制度着手,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记者了解到,面对落户高峰,一些二线城市也纷纷出台综合配套政策,以使更多新落户人才有“用武之地”和更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长沙市委组织部副县级组织员刘怀彧说,长沙提出未来5年要重点引进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15万名技能人才。对技能人才实行“四奖一补一支持”,即职业技能晋级奖励、技能竞赛及配套奖励、引进培育奖励、输送奖励,购房补贴和高技能人才项目配套支持,突出以“工匠精神”为指引的对技能人才全链条的引进培育。对高层次人才则采取创新成果转化奖补、启动资金支持和创业投融资支持等。

  西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干部孔维强介绍说,通过实施“创业西安行”活动和一系列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西安目前已建成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452家,累计入孵企业、团队13101家,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园区”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人才就业创业形成有效承载。

  “我们组织开展20场大型校园巡回招聘活动,提供高薪优岗10万个。武汉将通过创新校园招聘形式,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为大学生争取更多数量、更高薪酬、更有发展前景的岗位。”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招才局常务副局长孙志军说。

  长沙市委组织部人才一处处长余万贤说,人才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和实体经济支撑。应努力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培育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完备、管理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

  陕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巨小弟建议,持续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杰出人才工作室、一批军民融合产业技术联盟,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新兴技术研发机构,让更多优秀人才能施展其才华。

  专家建议,户籍新政在扩充各地人才基数的同时,下一步需要避免“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倾向。应该科学分析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综合考量当地人口承载量,因地制宜从当地急需的人才入手,有针对性地引才,提高人才和产业匹配度。

  “不必讳言,当前许多二线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能力尚不充足,与吸引人才落户的速度不相匹配。需要将与户籍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同步推进。”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翟绍果说。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记者陈晨、廖君、姚友明、刘良恒、汪伟采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