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刘敏:消失的干旱
时间:2011-05-25 10:19:12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刘敏 

武汉正在遭遇罕见旱情,降水只有历年平均水平的30%左右,全市各个涉农区不同程度受灾。日前的一场雨,缓解旱情的作用有限,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还有上百万亩农田缺水。

这场旱情,确切地说,主要发生在农村,主要影响也在农村。在城市里,我们其实难以觅到干旱的踪迹:工厂没有缺水,生活没有缺水,景观水潺潺而流,道路、花卉有水可浇。对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我们关注旱情,浏览旱情的新闻,但没有看见和感受旱情。

在某种意义上,干旱已经从城市消失。城市里有“极端高温天气”,并没有干旱。在许多时候,洪涝灾害也从城市消失,只有“道路严重积水”,或者叫城市内涝,一个“内”字其实已能说明一些问题。干裂的土地,脱水的植物,乃至饮水困难等等,大多是存在于乡村的事实,你只有去到距离城市十几乃至几十公里的地方,才能切身感受到上述词汇的意义。

乡村是一个自然空间,城市是一个人工空间;乡村生活更贴近大地,也就是更贴近自然,城市生活则更贴近人造的技术场景,哪怕是城市里大片的绿色,也是人工的,而非本义上的自然。

乡村永不可能消失,正如还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城市化;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乡村就是没有实现城市化的地方,或迟或早它们将要化为城市,这可能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基本语境。

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是生活居住的集中地,也是现代技术、工商业的集中地,因此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城市的正常运转必须得到基本保证。乡村的河流接近干涸,城市的景观水仍没有断流,这可能是合理且必要的,否则我们如何可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中人也许对乡村怀有某种田园牧歌般的乡愁,过分哀叹却没有必要。但是,我们的城市与乡村正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有必要获得关注,这不是为了鼓励回到乡村,而是为了使城市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思。

比如在干旱之际,农村的青壮年大多进城打工,那么抗旱的劳动力就成为一个问题。不过,城市里的农民工据说是“荒”的。一些农村并没有城市化,但农村的劳动力已先期被城市使用,使用之后还并不一定能够留在城市、迁住城市。以此而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等出现在农村的问题,究竟是农村问题,还是城市问题?

我当然知道劳动力、土地、资本这些要素资源,在工业化城市化中的效益和使用效率比在农村更高,但是丰富的生活是不是能够简化为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谋划呢?或者说,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是不是就仅是劳动力和土地似乎源源不断的供给之所呢?

城市化是方向,这没有疑义。农村目前遇到的一些比如干旱等问题,或许能使我们更理解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这些发展方式和理念的重要性。

我们确实已经看到,武汉市委市政府日前召开的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人民幸福城市,占全市总人口35%的农业人口不能排除在外”,“紧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