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9 09:53:32
来源:东方网 作者:堂吉伟德
景山街道还将把每一条胡同的名称由来以及胡同中的名人故居、发生过的历史故事等内容进行整合,生成一个二维码,安装在每条街巷的明显位置。人们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以语音、文字、视频、照片资料等方式进行导览,了解每一条胡同的历史。田国明表示,通过此举,力争把景山地区打造成一个实体博物馆。(4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文化根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也是一个城市气质和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一座城市也好,一条街道也罢,及至每一个建筑,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轨迹,并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根脉。讲好城市的历史和典故,让每条街道、每个建筑的脉络得到追溯,让其发生的故事得到传承,城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更具有品位与气质。
历史再悠久的建筑,故事再动人的景区,若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与传承,未能被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所认知,注定毫无生趣而失去生命力。从梁思成到林徽因,这些知名的建筑学家之所以力主保护古建筑,实现城市原汁原味的城市保护,就是希望让城市的文化根脉不受到破坏,而以更原始、自然和真实的状态得到延续。大量文化古城和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引来游人的纷至沓来,皆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厚重的文化气息的感召。当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都充满着迷人的文化魅力,都有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整个建筑群落就是一个内容精彩的博物馆,又何以让人不迷恋?
不过,讲好城市故事,做好文化传播,离不开载体的拓展和形式的创新,并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而持续讲下去。文化不活就无法传下去,无以传下去,就不能走更远。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重视经济指标增长、硬件设施改善,而常常忽视文化建设,很多知名建筑和文化古迹在建设中被损毁,就是因为没有讲好历史故事,没有做好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这种破坏性和损害性的建设模式,有着强大的利益推动力和社会漠然感。对于老街道、老建筑、老胡同,人们少了对历史的敬畏、文化的敬重、根脉的仰视,某种意义讲少了“对根的追寻”。
这其实是一种泛化的信仰缺失,一种对文化的割裂。知名学者何兆武说过,“对于人生一无所知的人,对于历史也会一无所知”。反过来讲,对于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是一个肤浅的人,无法真正的理解人生的涵义。西北大学几位热爱古城老街文化的学生,通过700份问卷,向西安市民调查对老街道的认知度。结果显示,市民对老街名的认知度普遍不高。调查者认为:“保护老街文化,我们现在应该有所行动了。”秦皇岛当地居民对秦皇岛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调查显示,26%的人了解的很多,69%的人多少了解一点,还有5%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当地人尚且如此,外地人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其间除了对宣传、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保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宣传、展示的方式并没有实现“喜闻乐见”的贴近化。手机智能化时代,如何让受众能够以最方便、快捷和可接受的方式,去获得文化信息和历史知识,并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就产生浓厚的兴趣,设二维码追溯历史显然是一种创新。当每个人行之在路上,匆匆之间看到了立于街头的二维码,了解历史文化的兴趣就会被最大化激发。有了更多的受众,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才会口口相传而成为文化并形成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与习惯,才能让对历史的了解与传播,有强大的持续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于此,二维码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而是重视历史、传承文明和延续传统的标签,是升华城市灵魂的纽带,做靓城市名片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