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报道,乡下的婆婆来北京做手术,花钱不少。出院前医生给她开了证明,告诉她凭证明回去可找“新农合”报销。婆婆苦笑说:“算了吧,还不够生气的。”原来,他们那儿想报销药费,必须去医院买乡长亲戚“研发”的胶囊。“不管啥病都是这药,一次就得花六七百元。看人脸色、吃劣质药、花冤枉钱,药费能报销回来多少还不好说。”婆婆感慨:也不知国家给咱农民的钱,都肥了哪些人!
“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边就走样了”。这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乡下的婆婆面对的“新农合”报销走样,让人五味杂陈。惠农资金是惠农政策“落地”的保障。涉及惠农政策的任何一分钱跑冒漏滴,都将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直接影响到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的“惠民政策”接连不断,国家通过采取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方式,加大“三农”的扶持补贴力度,但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一下,看看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有多少?又有多少惠农政策因“最后一公里”出差错?
有的人怕群众弄明白政策,找政府要钱“闹事”,就采取不问不说的办法。不是主动地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而是设法堵塞信息渠道。现今宣传政策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村头的墙报、宣传车,等等。可在一些地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农民存在听不见、看不到的现象。
“惠民政策”和基层群众见不了面,是因为有些地方并没有及时地把“真金白银”送到群众手中。表面上看,扣留“惠民政策”是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实质上是心里没有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更深层次上看,是为了截留党和政府给群众的利益,将本来属于群众的实惠,“雁过拔毛”变成了一些小集团甚至个别人的实惠。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恐怕不比贪污受贿小,因为它除了经济上的危害外,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
避免惠农政策毁在“最后一公里”,需要加大打击力度。要敢于打击贪污腐败,给贪腐者以痛感。警钟常敲,可以给人以提醒;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让贪腐者欲哭无泪,会让一些贪腐者打消贪腐的念头。在基层,涉及到惠农的腐败案件也许所涉资金数额不大,是小案件,但农民利益无小事,切莫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