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概念。报告认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能够成功跻身为高收入国家,它们往往会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据统计,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不到13%。
国家层面所认可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不含龙门)、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市区和四会)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这一由珠江三角洲演化而来的大湾区,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长达4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后,粤港澳大湾区怎样实现可持续增长?怎样突破“增长天花板”、从卓越变得更卓越?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打破“中等收入陷阱”历史魔咒的重要开拓者。
令人欣喜的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后,作为顶层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其开局和起势,都呈现着不凡之势:
2017年12月18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被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这是继2017年全国两会上,“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写入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再度在国家层面聚焦这一区域城市群建设大计。
2017年的最后一天,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具备通车条件。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媒体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它的建成,意味着粤港澳半小时超级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形成,中国第一个世界级大湾区加速起航。
十年筑梦终获国家认可
从基层发力到国家层面认可,粤港澳建设大湾区的梦想,已经十余年:
上世纪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教授提出了“香港湾区”(亦称“深港湾区”)的概念。
本世纪初,广州提出了对标日本东京湾区,希望在以南沙港为依托的海湾地带发展临海工业,形成一个媲美东京湾的港口工业带。深圳最近几年则积极对标旧金山湾区,希望以深圳湾、前海湾等地区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对标硅谷的全球科创中心。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珠海也提出了对标加州第三大都会区圣迭戈,圣迭戈是加州最南端靠近墨西哥的一个海湾都会区,在加州的排名仅次于洛杉矶都会区与旧金山湾都会区。
自2008年以来,支持粤港澳地区合力建设大湾区的政策不断出台,并陆续提出了建设“珠港澳湾区”、“珠三角湾区”、“珠江口湾区”等说法。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李永洁认为:21世纪,随着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崛起,粤港澳地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已经不是香港一枝独秀,而是形成了一种湾区上的多核崛起的局面。2008年,广东省开始制订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重要规划,编制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支持共同规划实施环珠江口地区的‘湾区’重点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此后,每年都有相关的行动计划或纲领出台。其时,珠三角已经到存量经济时代,怎样在存量中找增量,怎样通过存量的更新实现空间的重塑和提升?广东制定了助推“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的行动纲领。
“湾区”这个时髦的提法逐步获得了国家的认可。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加强粤港澳合作,打造一个“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设想。
2017年全国两会之后,7月1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出席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香港、澳门与广东的联系与合作将更为紧密。
补短板创一流,做城市化创新典范
在学界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条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说,湾区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与技术变革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的先行区,因为这一区域的外向型程度最高,最深入国际体系。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以约1.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超越旧金山湾区,仅排在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之后,名列第三位。而与传统的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总额、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等方面后来者居上,甚至更胜一筹。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1%的土地、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总量。这里拥有密集发达的世界级机场群、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货物吞吐量问鼎全球的港口群、先进的高铁城轨网,成为人才、资本、产品高速流通的“血管”。 2016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显示,这里目前已拥有三个世界级的集装箱港口:深圳港全球排名第三、香港港排名第五、广州港全球排名第七。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86亿人次,位居四大湾区之首。
锐意创新是这个年轻大湾区的另一大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深圳—香港地区超越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湾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曾拿粤港澳大湾区与“硅谷”作比较,他认为,港、深、莞之间的创新产业链互补,“从创意到样机,再到批量制造的速度,我们与硅谷相比,速度至少是它10倍,而成本只有大约十分之一。”
无疑,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也存在短板:比如湾区里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程度不一样,主导产业不突出,政策不一致。珠海市横琴新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康专说:“怎样做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起来,怎样做到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平衡和良性互动,是下一步大湾区发展的挑战。另外政策制度等软环境存在差异,呈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格局,9个城市之间还要打破行政区域规划与管理体制的藩篱。”
在新型城市化、第四次科技与工业革命浪潮中,粤港澳大湾区更需要加强区域联动,9+2城市群尽量形成“同心圆”,实现差异化发展,而不是争夺资源的零和博弈。比如香港可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作用,充当内地企业走向全球的跳板;拥有深交所的深圳,和香港携手,将成长为可与纽约抗衡的城市;广州是中国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澳门和珠海有望成为国际休闲之都……
“补短板,创一流”,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冲破“发展天花板”,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责无旁贷的任务。其制度创新还要加大步伐,要有率先改革的勇气,除了中央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地方政府有胆识和智慧来实现新的制度安排。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建设世界级大湾区,要更重视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合力把大湾区这锅汤煮开,尤其是促进港澳地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