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29 13:46:57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郭元鹏
为了留住、恢复古城风貌,常常可见城市里大力兴建仿古建筑。但是过度建造仿古建筑这种“千城一貌”的情况是否合适?在江苏省“两会”上,有省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同意见。江苏省政协委员金元兴就认为:这样的建筑群,看似古朴,实则不是文物,而且是不具有文化价值的仿制品,既没有宜居性,又缺乏真正的建筑价值与文物价值。(1月27日《扬子晚报》)
最近这几年,江苏各地都掀起了“仿古建筑”建设热潮,省会城市火热进行,市级城市紧紧跟随,县级城市如火如荼。在建设“仿古建筑”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理由是: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于是城市里的“仿古建筑”越来越多。
江苏是这种情况,其他地方呢?通过媒体报道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城市都把“仿古建筑”建设作为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法宝。然而,发展旅游事业的想法实现了吗?到各地“仿古建筑”里去看看,不管是“仿古一条街”,还是“仿古一座城”,其实真正的外地游客并不多,即使“人山人海”,也不是旅游事业的火爆,而是成为了小商品一条街,到这里的人不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来旅游,而是来这里进行商品交易,人群里很少有外地游客。
道理很简单,现代技术建设的“仿古建筑”,在人们眼睛里也只是假古董,而不是真古董。市民到外地旅游,花费很高,他们出行目的更简单,要么是看看名山大川的绚丽风光和生态元素,要么是感受古老建筑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沧桑。
“仿古建筑”建设的再好看,“仿古建筑”建设的再雄伟,哪怕比真正的古老建筑“还像古老的建筑”,都摆脱不了自己的真实属性,那就是“你是假的”,假的永远成不了真的。想依靠“仿古建筑”发展旅游的想法,是不靠谱的。而且耗费巨大,确实不理智。
与建设“仿古建筑”的火热相比,对应的是保护“古老建筑”的冷清。前几天,《人民日报》报道了全国各地“古老建筑”被冷落的新闻。其中提到了西宁的情况。西宁原本有很多“古老建筑”,而如今很多“古老建筑”,只剩下了“一个古老的名字”。要么是把古街进行了改造变得不伦不类,要么是拆除了古街进行了现代建设,只留下了“古老街道”当时的“石头名牌”。这种现象全国多见,有的地方为了拓展道路,为了建设小区,为了发展商业,拆除了不少“古老建筑”。有的还动用现代技术,将“古老建筑”整体平移到其他地方。
建设假古董,不如保护真古董。“仿古建设”建设热潮需要泼泼冷水,也需要从法律层面,用规划法的修改进行严厉的约束。要给“仿古建筑”念念“紧箍咒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