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传北京大学物理系俞允强教授的一封公开信,直陈当下高校学风不正之弊,焦虑中透着几分寒心,读来深有感触。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封信其实写于15年前。它在今天重新浮出水面,固然可能有许多凑巧的因素,也不排除像“北大”这样的元素增添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但它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恐怕不是偶然事件。它说明公开信指陈的问题,在15年之后,尽管有所改观,但问题依然存在。
俞教授的这封公开信,缘起于一次考试。俞教授说:“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比学校学生守则中的规定高出两倍半以上。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
正如俞教授信中所说,一门课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当然先要从教师层面找原因,看教师教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教师命题是否存在过偏过难的问题。
此事已经过去10多年,现在看,这两个问题并不存在,问题的核心成因是,大量学生忙于出国考试或其他事情,无心专业课学习,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社会风气浮躁,学生很难不受影响。大量学生忙于出国考试或就业实习,这种现象较十几年前更甚。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更是分走了学生不少精力,导致很多学生无心专业课学习。
除此之外,学校也有矫枉纠弊之责,面对这种情况,按说,严格考试就是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手段。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评定考试成绩时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公正评判,不恶意整治学生,更不降低标准随意放水。
但眼下阅卷这样的环节,也已不是任课教师所能独立负责的。这其中躲不开行政的考量——教师最终填写的成绩,是专业标准与行政指挥棒博弈较量的结果。一些高校学风不佳,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类似的事件,在当下已经司空见惯。由于错误的评价体系,导致高校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教学边缘化现象。俞教授公开信反映的,其实就是这一现象。教学边缘化,某种程度上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但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严重下降的后果,最终是要由学生来买单的。
值得欣慰的是,公开信中的北大物理学院正视俞教授所提出的问题,自2003年开始进行的教学改革,坚持培养标准、严格要求的同时兼顾所有学生培养,成效初显。
15年后的今天,俞教授的公开信再次刷屏,也表现出了公众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感同身受,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焦虑。同时也给我们以警醒——在国内众多大学都在信心满满地投入“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也应正视高校行政体制中存在的老问题,持续推进高校改革。如此,“公开信”中的现象才会彻底消失,“双一流”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