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年轻妈妈孔令群,她的户籍栏上性别信息为“男性”。因户籍性别不符,她不仅办不了身份证、结婚证,也不能办理女儿的出生证明,这使得孩子的户籍及今后的上学都会受到影响。自2010年起,她和家人前去派出所更改户籍信息,多次被要求提供三甲医院开具的“性别鉴定证明”,证明自己是“女性”。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回应称,基层户籍民警对性别变更政策理解不透。当地派出所核实情况后已更正相关信息。(8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性别本来就是当初公安机关录入错误所致。性别录入错误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诸多不便。基层派出所不仅没有及时修正错误,反而让当事人找医院开具性别鉴定证明。这不是故意刁难群众?医院明知当事人是女性,也不愿意开具这种奇葩证明,导致当事人孔令群一直没能“做回女性”。虽说媒体报道后,上级公安机关介入,当事人孔令群的户籍信息修正过来了。但是其中折射出的公务员职业伦理值得反思。
公安部等12部门曾明确派出所不再开具证明的20类事项和应当或者可以开具证明的9类事项。此举有利于改进和规范公共服务,遏制各种奇葩的无谓证明,传递出简政放权,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的姿态。而某些基层派出所依然充满折腾思维,让群众去开具无厘头证明。服务意识在哪里?问责机制又在哪里?
从证明“我妈是我妈”到“无犯罪证明”再到“女的是女的”。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被各种奇葩证明折腾得焦头烂额,给老百姓开证明的政府部门、派出所、街道、社区等单位也不堪其扰。某些部门某些人不作为、乱作为,给民众办事人为设置障碍,随意增加难度,甚至变相吃拿卡要,无疑应该进行治理、整顿。
当然,想要奇葩证明真正失去存在的土壤,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工作要做。虽说中央要求简政放权,地方也在减少审批项目以利改善投资环境,方便普通民众,一些地方还掀起了治庸问责风暴,但是在现实公务服务生态中,“脸难看,事难办”,作风不良、效率低下,刁难企业与办事群众的职能部门与公务员并不少见。基于公务人员掌握着公权力,群众往往敢怒不敢言。普通群众被“性别证明”折腾得晕头转向,一些民营企业、创业者更是被吃拿卡要,经营举步维艰。
此前曝光的湖南民营小企业湘涟公司《请客送礼日记》也是典型的一例。湘涟公司被迫向公务人员请客送礼,在纪委介入查处后,不仅大部分涉案人员未受处理,举报人公司经营步履维艰,处处遭遇打击、报复。还有干部宣称:“现在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送礼无法回避。”财政部科研所原所长贾康曾在谈到企业创业环境时透露,投资者想开办企业“要盖几十个章甚至一百多个章,能够八个月、一年跑下来还就谢天谢地,一个企业要自己取得消防审批证书,被逼找中介公司把事儿摆平,出价6万”。
《请客送礼日记》也好,奇葩证明也罢,实际上是官场潜规则的一面镜子。而且扯出了行政审批过多的问题。虽然企业、群众一直期待政府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要求简政放权。但是,简政放权也会压缩职能部门的权力空间,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在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与服务对象权力、地位不对称,特别是企业、群众有求于公务人员。有的公务人员并不甘心放弃既得利益,依然抱紧权力不肯松手。人为增加群众办事难度的情况依然存在。
要切实转变老爷作风,我们不能指望一纸通知、几个规定,就让某些人良心发现,自觉简政放权,主动给老百姓行方便。因此,除了取消有形的各种折腾人的奇葩证明以外,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清理职能部门无形吃拿卡要潜规则,改写刁难群众的老黄历,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很有必要。如果企业、群众对职能部门与公务员拥有监督权与评价话语权,且评价意见影响到其绩效考核,那么公务人员的违法成本远高于守法成本,折腾群众的官场作风才能真正好转,简政放权才能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