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公立医院就诊,却被拉到民营医院做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一医生涉嫌为民营医院“揽活”被暂停执业资格。积水潭医院8日通报,已同意该医生停止延迟退休的申请,为其办理了退休手续。(8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位患者之所以选择该医生看病,一是相信他的医术,二是看中了公立医院的品牌。当医生称手术需排队等待,所推荐的医院为积水潭医院分院,并承诺会亲自做手术时,患者当然很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没有想到的是,不仅这家医院并非积水潭医院的分院,而且为他做手术的也并非这位医生,最后这位患者的诊疗过程全由民营医院完成,且手术做得很不成功。
这起事件有两个受害主体,首先是患者,其次是积水潭医院。值得赞赏的是,医院在处理此事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一直积极与患者沟通,为其继续治疗。这其实是这位患者应该得到的待遇,因为导致他身体受到伤害的,是积水潭医院的医生,医院应该为本院医生的错误承担责任。
从性质上看,以欺骗方式将患者从公立医院介绍到民营医院,是“医托”的惯常做法,只不过与以往不同,这次充当“医托”的是医院的一名资深医生——与普通“医托”相比,医生当“医托”更具欺骗性,理应给予更严厉的处罚。
假如只认定其行为违反医院相关转诊规定,那么,暂停其执业资格等处理,还算妥当。但表象背后还存在更严重的问题,这位医生为何为民营医院“揽活”?被介绍过去的是否仅仅只有这位患者?医生有没有从中非法获利?这些疑问都有待解答,当非法所得达到一定数额,是否构成犯罪,也需加以评估。
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秩序正在发生一些积极变化,但这些变化又给人留下了可乘之机。比如,多点执业导致一名医生为多家医院服务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的建立,也让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患者转诊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医托”就多了几层伪装,过去没有见过的“医托”行为势必随之产生,可以预见,为民营医院“揽活”的现象会更加常见。
但患者很难知晓哪种情况属于正常转诊,哪种属于“医托”,什么样的转诊建议属于分级诊疗或医联体之间的正常流动,哪些是在借机牟取私利。这就需要对这类“医托”以痛击,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升患者的甄别能力,维护正常的转诊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