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几句吧,咱们也不要在这里耽搁时间了。”紧随这句话,国家信访督查组工作人员用短短30秒,“连珠炮提问”让在场10余名地方官员从一开始的“振振有词”瞬间变得无话可说。据报道,“整个汇报会气氛瞬间凝固。”现场感十足的细节还原,得以让公众对此番国家信访督查的过程有了一些直观感受。南都报道,6月下旬,中央信访督查组今年二次出发,分赴津晋吉苏川5省市对40件信访事项开展实地督查,此次督查聚焦房屋征收、拆迁和安置,国家信访局于近日将督查结果在网上公开。
信访,这里的“信”不仅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以“来信来访”的方式反映情况、表达诉求,这里的“信”也是一种信任和信赖,司法领域因此感慨社会上存在一种“不信法,信访”的公众情绪。中央新一轮改革序列之中,信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步骤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公众对于通过制度化渠道和法治化渠道解决纠纷的信赖,但并不代表信访制度本身作为既定的公民表达诉求、反映情况的国家制度,就此放弃国家政权为民众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目标。
既然信访所反映的问题存在,具体的现实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依然是一整套完整的信访工作体系进行工作效果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此次信访督查,是自2013年以来,中央信访督查组统筹实地督查的第13批(现行模式督查是第8批)。看到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循着具体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可行性思路,诚为各界所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信访督查组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以及与地方被督查对象的短兵相接,火药味十足,戳中问题的关键。
“信访人为什么数次上访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你们做思想疏导工作了吗?除了几名信访人以外,涉及群体有没有类似情况,你们做过了解吗?保障房项目中途停滞,你们反思过问题所在吗?你们一直在说是开发商的责任,你们想过没有,开发商是谁监管的?这难道政府有关部门没有责任吗?”督查组的“连珠炮”,令公众印象深刻,颇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督查组这一系列的发问令人看了提气,以及此前中央环保督查组向对象直接、明确喊话“不要做表面文章了”等一系列不留情面的话语给人不一样的观感,不回避问题,点出问题关键所在,不给被督查对象留任何余地,是这一系列接地气的督查方式获得关注的原因所在。
社会治理方方面面,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不如此前地方汇报的那样艰难。“如果手续程序是规范的,通常不会有大问题”,这样的认识可谓卑之无甚高论,问题在于对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法程序如何才能做到程序合法、严格要求?这是信访制度在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之外,最急需触及的治理层面根本问题。督查组也可以像时事评论一样追问问题症结,这也得益于此次挑选督查组成员所秉持的“多面手”标准,既要有一定督查经验,也要具备发现问题、找出方法的能力,“要吃透案情、找准症结、真督实查,走马观花肯定行不通”。“找准症结”不仅是信访督查所应有的职责要求,把症结直白无误地说出来,同样需要勇气。说出问题所在,不回避导致地方治理乱象的责任尤其是追责,也不仅是对督查组成员的要求,更是督查制度所给予督查活动参与者的制度底气。
说出问题所在,不给被督查对象以准备的时间和余地,这也应该是行政序列内自上而下的监督所应有的制度本意。以督查推动和督促地方权力运行的程序法治化,实现地方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亦可视为一种权力自我革新的努力,督查不是常规的检查工作、也不能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方式来化解。环保督查组被地方非法拘禁,信访督查组不留情面地指出地方惯用应付的做法,都是在告诫地方权力的运行全过程:地方治理,再也不能按老办法应付,到了彻底换一个面目的时刻。让公众亲身体验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改变,才是改革的价值与真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