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环境保护部获悉,从今年年底开始,我国将禁止24类固体废物进口,包括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钒渣等(7月20日新华网)。我就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为禁止电子垃圾的做法叫声好。
为了躲避本国民众对污染企业的憎恶,躲避本国的环境保护法,避免本国的天价污染罚款,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重污染产业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飞速发展的中国转移。除了污染产业的跨境转移,还有一种转移,就是———直接把垃圾运过来!中国制造业主动将国外的垃圾和废料作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价来源,发达国家也乐得将难以处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国。
比如,全球80%的电子垃圾,最后流入亚洲,中国接收了其中的90%,稳坐全球最大废弃物进口国的头把交椅。当然,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当真把这垃圾当做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不遗余力、不计环境成本,粗放生产、提炼和回收,最后,把“宝”运走,将“废”留下。
我国电子垃圾拆解过程,可谓手段原始,粗暴焚烧、手工破碎、浓酸处理是常规做法,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飞灰、碎片、焚烧残渣和酸洗废水等,不经过清洁化处理,采取原始的倾倒方式直接排放,焚烧过程还会产生一系列卤代二噁英,很多有害物质随之进入环境。中国的空气、土壤和水,就在这垃圾的一进一出之间,受到了重金属污染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污染。
环境是农业安全的倚靠点,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始发点。现如今,不夸张地说,一些固体垃圾拆解地的环境问题,已然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引爆点。离开环境谈食品安全是无本之木,环境本来是食品安全的盔甲,护其顺遂,助其安泰,但是,当环境成为食品安全软肋的时候,攻其不备,毁其无形。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通过强制推广良好操作规范,还是行之有效的;造假掺毒食品的泛滥,通过治标用重典,治本筑诚信,还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不会有管不住的无能为力。只是,因为环境污染本身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烫手、棘手。
如此想来,还未走远的镉米之痛,近在眼前的镉麦之疼,都属意料之中。一群勤劳勇敢的人,喊着号子,甩开膀子,大干快上追求好日子,有意无意间做成了一丸毒药。这群任劳任怨的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做的这颗毒药丸,融化在一锅香飘四溢的热汤里。不吃要饿死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吃了担心被毒死也是无风不起浪。幸好,我们还有“毒物即剂量”出来应付一阵子,这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万用语,就如电如光如灵丹,来安慰解救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体焦虑。
当前关于这些固体垃圾拆解地的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等的学术研究都表明,不少地区各种环境介质都已被严重污染,甚至污染已经影响到拆解地近距离乡镇以及下游区域的环境安全,镉、铜、铅、镍、锌的污染水平都比较严重,部分采样点重金属浓度是对照区域的成百上千倍,这些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子垃圾酸处理过程。而且,卤代有机污染物和多氯联苯的污染也不容乐观。
最终,所有拆解固体垃圾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底泥和植物等介质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安全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胁,有的地方的鱼虾田螺水鸟体内的污染物量级比对照区域高三个数量级。更让人痛心的是污染区的婴儿,从一出生就处于重金属和二噁英类化合物暴露所带来的高风险中,新生儿体内就已经有镉负荷,母乳中二噁英的浓度还不低。
有种声音说电子垃圾和废弃矿渣的国内再提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的直接禁运,仔细调查,就知道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废弃纸张做成纸,真在国内用起来了,废弃衣物打着小清新的旗号,真有文艺青年在穿,不过,但凡是提取出来的金属类稀罕物,哪里留得下来,统统都物归原主重出口了。
平心而论,不可能要求速滑运动员在高速前进的同时,还要具备花样滑冰的优美,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速度和姿态兼顾,俱往矣,不必纠结。
所幸我们已经发展起来了,有能力解决环境遗留问题,有魄力停止进口高风险洋垃圾。
最后说一点不算多余的担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示,全球每年有高达90%的电子垃圾是被非法交易或倾销的。明面上的堵住了,暗地里的也要严防死守,唯有如此,倚赖优质环境的食品安全,才会有切实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