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他成长在外交官家庭,家境良好,但他感叹“农村孩子很难当状元”。像童话里那位说“皇帝没有穿新衣”的小孩一样,他道出了一句实情,亦即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子女的教育水平,也就是当今舆论所传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再”字本身有问题,寒门难出贵子,向来如此,本不该是新闻。一个社会有能力打破这一陷阱,才是新闻。
国际上也有多年的实证研究,说明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程度。在教育市场化的国家,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美国心理学会总结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说明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子女的营养状况、阅读水平、心理压力、教育资源等等。例如,贫困家庭的孩子,会存在更多营养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这营养问题来自于食物不足和饥饿。在发达国家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更多消费垃圾食品,肥胖率上升。两者都容易造成疾病,而疾病会影响学业。经济收入比较差的家庭,也不大有钱给孩子买书,这会影响孩子的阅读环境,恶化教育不均。另外,如古话所言:“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经济差,拆东墙补西墙式消费,必然会在预算上出现各种分歧。大人的压力和争吵,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这种影响,既包括在中小学本身的学习成绩,也包括大学的升学选择,甚至包括上了大学之后的成就。我所在的得克萨斯州涌入了大量西裔移民。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差,孩子有不少属于第一代大学生,呈现出和过去学生不同的一些特征。美国大学也在通过各种办法,扶持这些学生,以免其中途辍学,造成个人和机构双重损失。
如何对待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给教育成就带来的影响?对此问题最不可取的是市侩主义的言行,也就是嘲笑、谴责这些本已不幸的社会阶层,甚至将一切归结为“素质”。要知道,这种“谴责受害人”的做法,是挑战人类道德底线。对此问题,个人选择上的上策,是借助自己的实力和良知,拉他人一把。中策是像熊轩昂那样,通过自己的平台,让社会看到问题所在。下策是竭尽嬉笑怒骂之能事,给人雪上加霜。这是缺乏所谓“素质”和教养的表现。
对于“寒门”来说,也没有必要在这个现状中悲观厌世。虽然统计学上,阶层对于教育有深刻影响,但个体延伸空间很大。总体上说,过去的科举考试和如今的高考,虽然都不完美,却仍多少是重新洗牌的机会。在中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家庭都强调应试,轻视欧美发达国家所说的“休闲阅读”。从这个方面看,社会经济地位对应试的影响,反而没发达国家那么大。社会经济地位一般缩写为SEC,其中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我高中毕业已经27年,如今很多同学的孩子也参加高考了。我同学中间不少人社会经济地位普通,但学霸的家庭出学霸,父母教育程度比较好,或者比较重视教育,则孩子依然优秀。
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借助一些中间因素,如教育观和生活习惯。美国曾经做过一项针对幼儿园的全国性调查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处在前20%的家庭,每天给孩子阅读的父母占62%。而在20%的低收入家庭,仅有36%的人家,每天给孩子阅读。在育儿方法上,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更多满足孩子的需求,提供相关资源。而社会经济地位较差的家庭,对孩子管多教少,提供资源不足。在意识到问题之后,这些观念和习惯都很难去改。故此我认为,教育研究者的一大责任,是识别所有这些细节性的要素。借助这些方面的调整,帮助家庭和社会拉齐起跑线。现在社交媒体使得各种文章迅速传播。可惜很多教育创业机构,他们多靠兜售教育焦虑发财,所传播观念未必都符合事实。我们需要更多来自教育第一线的现实故事和实证研究,向家庭和学校传播健康的教育理念。
另外,经济收入的不均,问题更多体现在学校和社区环境上。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缺乏图书馆、活动中心、健身机构、体育场馆等设施。这种资源的匮乏,加剧贫困家庭已有的问题。“寒门”的问题,不限于个人门户,而是地区差异的问题。事关区域,就需要国家制定合理的教育决策,在机遇上多加均衡,甚至适当倾斜,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区域差异,以免北上广和不发达地区资源不均,让下一代在教育上撑的撑死,饿的饿死。发达国家有支持低收入家庭的妇女儿童营养保障项目,让无辜的孩子不因家庭环境差而缺乏成长中身体所需的营养。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制定类似政策也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国家决策和家庭选择之间,社会机构也可以选择鼓励寒门子弟。清华大学录取并扶持出身寒门的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就是一个积极且可效仿的榜样。
寒门的子弟中,不乏如今设计了您在使用的阅读工具、修建了高铁的人群。他们不是负担,而是难得的社会资源。逆境生长而最终闯出一番天地的人,平均智商较高,耐力、毅力等个性因素也经过了更多历练,更易成长为社会中坚。唇亡齿寒,若坚持教育不均衡,最终的不良结果,往往也是全社会集体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