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城市化”带来新增长
文/侯凯航
正当各地政府对刚刚出炉一季度数据各抒己见,社会舆论为“经济何时探底”争论不休之时,知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5月8日,受沈阳市政府邀请,巴曙松在沈阳发表有关“金融危机影响及2009年经济走势”的演说时认为,中国经济能否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要增加改革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避免出现二次探底现象。
判断:“辽宁矿砂现象”表明高成本库存消化基本结束
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呈现出非常活跃的交易氛围,让不少投资者看到了信心。从今年各家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主要的经济指标正在逐月改善。目前,国内的宏观数据正逐日好转,其中PMT(经理人采购指数)明显回升。
近日沈阳海关公布的数据,一季度辽宁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626.8万吨,同比增长23.1%;价值5.24亿美元,同比下降13.7%。这个数据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
巴曙松解释,2007年底和2008年上半年明显的通胀迹象,在原材料价格那么高的情况下,中国很多企业对宏观经济周期把握不够,大量囤积原材料;而当企业在去年10~11月份没有订单了,且伴随着石油、铁矿砂等原材料价格回落时,原材料的亏损将企业全年的利润抵消,企业开始大量压缩高价进货的原材料库存。因此,经济过热是虚增,而回落则是因为压缩库存造成的。如此快速度压缩调整库存在中国历史上是未见的。“沈阳乃至全国的很多企业都有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今年1、2月份利润增长很快,而进入3、4月份后就发现因为消化高价库存把上半年的利润吃了一大半,也是为什么在此期间全国用电量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的原因。”巴曙松说,但现在来看,新的订单正在进来,企业资金还在运转,实际上这正说明了4月份企业库存调整接近尾声。沈阳海关的数据说明,已经有很多企业把新的库存补进来。从这一层面来看,应该说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候正在过去。
建议:“危中取机”从经济转型中找机会
巴曙松认为,中国还是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那么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实际上为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相对低成本的环境。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尽管中国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很大冲击,但是全球化的经济方向没有变。
巴曙松说,现在熊市已进入下半场,很多人觉得已没有什么可投资的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今年9月16日,巴菲特宣布抄底比亚迪,这家公司就在深圳。在巴菲特抄底前,很多机构投资者和基金也到比亚迪去调研过,但得出的结论是不具投资价值。巴曙松说,巴菲特抄底比亚迪背后,实际上就是看到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机会,新能源的技术和广阔的中国内需市场。
分析:政策传导需时间,避免二次探底
因为政策见效是需要时间的,不过当时无论是国家出台的4万亿投资政策还是沈阳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都是为避免了当时恐慌的扩大,给企业和市场带来信息,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巴曙松也提出了担心,经济在外部冲击下回落,在宏观政策刺激上反弹,随后出现二次探底,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是有参照的。
因为,目前这一轮的投资,主要是靠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政策效果2009年会陆续在信贷投放和财政推动下逐渐显现出来。从一些具体的项目进度观察,2008年四季度投资的项目往往要到2009年3月才能体现出来,而2009年一季度投资的项目,大概到5、6月将能体现出其经济效果。随着这些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加上高速投放的信贷的支持,从环比数据看,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恢复可能是较为强劲的。但是,在及时的宏观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大幅回落之后,目前需要避免宏观经济出现二次探底。
展望:扩大内需,推进城市化进程
“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新的改革动力出现,如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住房体制改革等。”巴曙松表示,与内需相关的企业正在逐步复苏,严重的外需不足将催生内需的发展。中国的基础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此刻加强基础建设,通过整个国家财政支出来拉动经济,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好事情。
“因此,我们看到城市化也是能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沈阳提出的‘沈抚同城’化就印证了这一点,希望沈阳能应对危机,把握其中的机遇。”巴曙松说。目前看来,地方政府围绕城市化工业化所进行的大规模投资,正在弥补因为出口和房地产市场调整所形成的增长缺口。
(来源:北国网- 时代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