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文/牛有成(北京市委常委) 当前,首都正在进入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新阶段带来新情况、新变化,也面临新矛盾、新挑战。诸多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迫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减缓。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彻底打破,城乡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方面,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为2.3∶1,差距绝对值已达13978元。全市仍有19.8万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4500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城乡道路、能源、环境、教育、文化、卫生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人口素质方面,城乡居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距,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高学历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从总体上说,农村有资源缺要素、农业有基础缺投入、农民有组织缺服务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仍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和市委立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只有一体化,才能消除城乡差距扩大的体制性障碍,形成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尽快补齐这块短板;只有一体化,才能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科学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首都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将近一倍;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30,远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国际标准下限;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重道远;等等。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是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说明,短板已经制约长板作用的发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站在全局高度,跳出“三农”认识“三农”,重新审视农村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农村是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2020年以前,全市建设用地空间的拓展,主要依靠盘活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解决城市协调发展诸多问题,根本途径是实现功能、产业向郊区有序疏解,带动人口转移,实现四大功能区协调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快弥补农村短板,城市的长板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结果,直接受益的是农民,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市民。 (三)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城乡结合部既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农村、又是距离农村最近的城市,既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复杂的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众多,人口构成复杂。流动人口总体超过户籍人口5倍以上,一些乡村甚至达到10倍以上。由此带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社会管理严重滞后、环境脏乱等一系列问题。在产业发展上,传统产业已经逐步退出,新兴产业尚未全面形成,集体产业、农民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问题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也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在规划、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把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列为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以北坞村为典型,先后8次组织集体调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再次就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集成政策,大胆探索,积极试点试验,形成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革发展的合力。(摘自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