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发展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今天都已经到了需要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规模是1800亿元,2016年达到了4600亿元,虽然跟同期全国网购市场接近1.2万亿元的规模比,农村网购还只是占了一个小头,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市场规模差不多翻了两翻,这个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在中国经济发展日益电商化的趋势面前,再来讨论新型城镇化如何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农村电商正在催逼着农村大步向城镇化迈进。换句话说,农村已经提前被电商带进了城镇化的轨道,且几乎没有了回头路。因为自80后以后的几代人几乎都是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即便其中会有一些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或者另有一部分年轻人会从城镇返乡创业,那也绝对不可能承袭其父辈和祖辈的农耕模式。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虽然超市和便利店都开到了村庄一级,但是农村的年轻人与外界的沟通呈现多渠道的趋势,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也呈现城市化的特征。而乡村实体店无论是商品数量还是质量等都无法满足农村年轻一代的购物需求,网购成了农村年轻人主要的消费方式。而对于那些留守的中老年农民来说,商品价格又是其中非常有诱惑力的因素,他们网购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电商倒逼农村融入城市的速度
所以农村网购的快速崛起是有其现实支撑的,新一代农民无论是在消费方式上还是创业就业的追求上,已经快速融入了城市的节奏,这是倒逼农村城镇化的一股强大力量。当然,人的观念的融合并不等同于城镇化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如果在一些硬件投入上没法做到与城市接轨,农民最终还是会被城市化甩开的。
比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都是地广人稀,农民平时去赶个集都要赶十几甚至几十里的路,不要说发展电商,就是以传统模式下乡的商品都还没法大量普及到村。在这种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农村集镇就必须担负起对接电商的重任,一些便民服务平台,包括快递下乡点、农产品收购点、游客接待点等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机构可能不像电商创业园那样具备一定的规模,起点高,但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以及对农民电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供服务,使之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根据地。
此外,小城镇建设也可以为电商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当前,农村网民的数量,特别是移动网民的数量不断在增加,包括宽带和WI-FI在内的一些基础设施还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或者农民可能在通信消费能力上尚无法与城市对接。
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用城镇化的思维来解决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引导农村城镇化的显著标志,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即便是在小镇周边的乡村,也早已是新房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几乎都看不到城乡差别。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原先的小镇居民早于农民提前进入了城市化的生活和工作轨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融入了县城生活,原先镇上的旧房要么被出售,要么自然破败。这给了原先住在小镇周边的那些农民以进城填补缺口的机会,有的人可能因为做生意的需要或者上班的方便,选择在镇上购房或者自建房屋。
农民填补小镇迁移的居民,小镇居民填补县城居民,这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人口互动的一种趋势。这种互动客观上加快了农民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节奏,因为人口一旦集聚,电信运营商开展业务相对更加方便,无论是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宽带业务的展开,成本都可以降下来,农民也就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城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深刻影响新进城的农民,比如网购,比如利用网络做生意等。
总之,农村集镇相比于原先散落的自然村庄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电商。尽管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都有如何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政策支持,但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努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是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因为只有当农民和城市居民在同一片互联网天空下工作和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