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解决首都重点新城建设中人口问题的提案 第 2018 号 问题: 分析: 综观近年来重点新城建设中人口变化历程,总体而言,首都重点新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包括:一是短期内外来人口增长速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考虑到重点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区内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新城内外来人口规模仍然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规模越来越大的外来人口群体事实上已经成为重点新城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有悖新城建设的规划意图。二是区域人口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重点新城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村人口城市化、外来流动人口和市区转移人口给重点新城人口总量调控带来巨大压力,再加上产业优化和升级急需大量人才引进,迫切需要构建重点新城区域人口宏观调控体制机制。按现在重点新城的人口增长速度估算,2010年和2020年顺义、通州、亦庄人口总量均可能突破原有的人口规划目标。三是人口吸引、吸收、截流的功能政策明显缺位。人口过度集中也会加大重点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导致投资环境恶化,资金撤离,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因此,还需要设定相关社会、经济政策防止人口过度涌入,积极做好对文化素质较低的流动人口截流工作。四是首都新城建设管理协调体制出现了明显的盲点。由于现有重点新城所在辖区存在着上下不通顺、部门间协调难度大的突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重点新城和中心城之间的功能要素转换以及人口总量的区域间疏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首都人口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新城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体制迫在眉睫。五是区域内部公共资源调整滞后于人口发展变化。由于重点新城人口、社会、经济、产业发生的急剧变化,原有老城区公共资源过剩,新城区配套设施不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内部调整明显滞后。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公共资源配套体制与区域内部人口流动和分布脱节。 首都重点新城建设不仅对于首都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新城建设的好坏与快慢以及在首都其他新城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事关首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区域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目标的实现。 建议: 必须从战略、全局、操作的高度探索确立重点新城建设进程中人口问题的全新思路。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北京市重点新城建设协调领导机构。建议由市领导挂帅,组成发改、规划、公安、人事、计生、劳动等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新城建设常设协调领导机构,统一认识与步骤,具体负责研究制定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及重大方案,尤其是加强对人口规划目标的研究、规划、组织与实施,并强化对人口规划目标执行的评估与监督。建议尽快解决亦庄新城的行政区划体制管理的问题,突破以往行政区划管理盲点的瓶颈,重点以解决亦庄新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要充分发挥首都规划委员会宏观指导的作用,协调中央与地方、市级与区级在重点新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突出的人口问题。 第二、尽快调整及完善重点新城建设人口规划的多元目标。新城的人口规划目标应该全面反映新城人口规模、结构与分布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并明确人口规划多元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建议加强对重点新城规划执行的定期评估以及监督,确定区域人口宏观调控的长效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点新城与中心区相对不同的分类GDP考核评价体系,并注重过程中的考核评估,避免规划的随意调整,以强化规划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第三、全面建立和健全重点新城建设中的人才吸引、劳动力吸收、人口疏解的长效机制。在与首都相关人才政策衔接的基础上,人才吸引要重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高端人才,并侧重吸引京外人才;劳动力吸收要重点面对京内区外以及本区农转居的技能型劳动力;人口疏解则是重点控制低效部门的外来人口在重点新城内的聚集。 第四、发挥产业调整、升级以及优化的政策优势。各重点新城要确定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产业功能分解实现对重点新城区域人口调控的预定目标,以避免未来重点新城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真正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城镇密集的新城规划目标。 第五、加强对重点新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现阶段重点新城建设中基础设施、土地资源、住宅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良好时机,侧重解决好新城区域内就业、教育、住房等生活条件均等化的现实问题,按照新城规划人口分布的客观要求适时地调整新城人口空间的再分布,以便达到区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的优化组合。 第六、积极探索新时期重点新城内的人口居住证管理模式。要构建重点新城以及其他新城人口动态预警机制,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人口管理等方面监测人口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影响重点新城建设的重大人口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源:北京政协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