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依然掐着地方GDP的命门,环保乏力、环境执法乏力的原因不说自明。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尴尬的场景。据环保部网站消息,日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京带队实地走访了中石化燕山分公司、中粮五谷道场等企业。媒体报道的一个细节显示,在燕山石化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陈吉宁要求调阅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电子数据台账,“等待20分钟未果”。
“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电子数据台账”,是个专业名词,可以检索到的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11月,环保部专门印发了《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简单说,泄漏检测与修复应该是石化企业的常态工作,按规定是应该做的,但这次环保部部长就要求看数据记录了,结果等了半天最终还是没看到,这恐怕就是目前环保执法困境的典型写照。尴尬的背后或许有这么几种可能,要么是泄漏检测和修复平时就没做,要么就是做了但却没记录。如果部长想看的这个数据记录是确实存在的,再复杂的调取程序20分钟时间也该拿到督查组面前了。环保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就是环保监察,对地方及其相关企业的日常环保治理状况作监督,自然需要平日的治理数据监督,现在的问题是,监督来了,数据却不见了,环保部门(这次还是环保部部长)该怎么办?
数据等不来是个问题,数据等来了如是一堆假数据也是一个问题。此次环保部部长亲临督查,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来追求督查的临场感和真实性,从燕山石化的督查情况看,确实够突击。跟环保部部长的突击督查同步,此次全国范围的机动督查遇到的情况还真不少,列出来的问题就有120多个。安阳一家企业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居然是负数,石家庄有企业则连假数据都没有,直接就拒不接受检查,唐山有企业“督查组走后5分钟关停治污设施”。此前还有地方环保部门直接参与和进行数据造假的情况,“偷配钥匙潜进国家直管的监测站,给空气采样器戴上口罩”。这都是围绕环保数据,各地所做的一些“努力”。说起来,高价购置实践证明并不管用的所谓雾霾炮,可能还算“真抓实干做事情”。
督查组一走,治污设备就停止工作,这么说来,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常态的污染治理数据存在的,即使有数据可查也只会是应付检查的人造数据。此次环保督查具体去哪家企业,可能是“突击”的,但明确的督查方向其实并非完全不告知。有地方环保部门此前就表示,环保督查“之前说,但是行程不会随便透露”、“提前放出风声,也是允许企业有时间进行整改”。督查组来之前,地方就已经开始闻风而动做准备,即便如此,督查出的一系列问题依然如此雷人。环保部门此次“事先张扬”的督查,事实上虽多少有突击检查的意味,但更多还是一种督促———以定点检查的方式督促地方改进,目前来看目的依然是以问题发现为主。包括环保部部长苦等不到的相关数据在内,此中各类问题最终都以“将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地方政府,责成地方政府立即整改”告一段落。
面对环保痼疾,政府何为,法律并非没有规定,对污染肇事企业,环保部门可以依法“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或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追究程序。部长督查遇阻,凸显法律执行目前缺乏刚性。“采暖季已经结束,为什么还有重污染”,环保部门有能力回答问题,却似乎无法独力解决问题,比如“经济活动增加是此次污染主因”究竟该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依然掐着地方GDP的命门,环保乏力、环境执法乏力的原因不说自明。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督察的内容从“督企”上升到“督政”,“督政”怎么督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尖锐考题。“污染和发展”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考题,执法刚性不够、执法部门独立性不够是环保部门职能被虚化的现状,以经济发展搪塞环境治理则是地方党政必须要接受严厉督促、追责的问题。环保部部长想看个数据,等半天都看不到,公众想等到蓝天白云,到底需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