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介机构“摘帽”后还须强化监管
时间:2017-04-05 10:5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从2015年起,湖北省环保厅下属事业单位环科院将环评业务推向市场,60余名环评技术骨干从省环科院进入了企业。在经历了环评业务量断崖式下跌之后,该企业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最终赢回了更多项目,2016年环评业务合同额攀升到4000余万元,超出了改制前的业务量。

    作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省级环评机构,湖北省环科院主动切割与“红顶中介”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样的“自改革”走在了环保机构改革的前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明确表态,从今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

    从湖北的改革实践看,尽管脱钩后的环评企业也遇到了预料中的困难,但经过更公开、更公平的市场竞争,在激活机构存量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与市场的直接对接,获得了长足发展。购买服务的企业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环保厅、环科院和环评中介也摆正了关系和位置,而对于环评从业人员而言,也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这样的努力呈现出的显然是多赢格局。这也表明,以往依托于行政权力的“红顶中介”,一旦“摘帽”,从母体剥离出去,未必就活不好,打破“铁饭碗”并不可怕。毕竟,市场需求是刚性的,较之凭借公权力或履职便利赚取晦暗不明的利益,从市场上淘金显然来得清白干净。

    只是,“红顶中介”与行政权力脱钩,不仅是一个解决相关人员“饭碗”的问题。或者说,就连降低相关企业交易费用,甚至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一直以来,众多政府性中介机构承担的往往是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以环境评价为例,因其关系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价值评判及相应对策,结果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工程是否可行、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等,绝非一般寻常“生意”。

    环评业务与环保部门脱钩之前,确实可能会受到来自行政部门的暗示或引导,也不排除会顺应权力的意志作出与政府保持一致的评价,从而丧失了环评的独立与公正。然而,推向市场之后,如何避免独立与公正的丧失,也并非易事。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怀抱,转投市场成为资本的附庸,改革的意义又在哪里?

    可见,与“去行政化”同步,有必要加强对环评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使之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的第三方机构。地方政府应不断强化行业监管,通过出台中介服务办法、常态化检查等督促环评机构发挥“看门”责任,使其不至于为了追逐利益失去独立性。与政府部门脱钩,并不意味着监管的失控与失序。

    同时,要持续扩大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比如,要切实推动网上竞价、网上评价,环评的过程都要上网,对全社会公开,实现可查询、可质疑。这样,即便环评机构与企业、政府部门存在“合谋”的主动,也会因为透明公开的制度安排而有所顾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有彻底的信息公开,众目睽睽之下,中介机构就会逐步规范起来。

    事实上,这也符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宗旨。做减法不是目的,而是路径,最终要落到公共利益的实现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