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假药监管“硬伤”更需“创可贴”
时间:2017-03-29 10:17:27  来源: 南方网  作者:张西流 

    不小心割破手指,一般人通常会买个创可贴贴一下。但你知道吗,你买到的邦迪、云南白药等品牌创可贴可能是假冒的,用这类创口贴止血,伤口可能被细菌感染。近日,浙江温州警方对外公布了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冒创可贴案。这些假冒创可贴不但没有愈合伤口的作用,反而导致伤口发炎、化脓。(3月28日《北京晨报》)

  创可贴,可以说是一种居家必备药品。正是看中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空间,一些不法之徒便铤而走险,疯狂制售假创可贴。然而,使用假创可贴,非但没有愈合伤口的作用,反而导致伤口发炎、化脓。可见,制售假创可贴,害人不浅。更为可怕的是,这起特大假创可贴案件的发生,仅露出了制售假药乱象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现实生命中,假药可能就在你身边。从人血白蛋白到狂犬疫苗,从口服剂到注射剂,从中草药到西药,从国产药到进口药,从日常用药到抗癌药物,假药都可能藏身其中。人的一生难免生病,因而也难免遭遇假药。然而,药品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与使用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使用假药,轻者贻误治疗,重者危及生命。据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有20万人因服用假药而死亡。可见,假药猛于虎,制售假药等于在谋财害命。

  假药泛滥的背后,是打击难度大,同时也暴露出药品监管漏洞的存在。目前假药发现难、查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刑法修正案(八)解决了制售假药入刑门槛过高的问题,但相关法律还存在空白、模糊地带。比如,对于化工厂生产药品原材料,许多保健品含有药物成分,甚至标称疗效,应如何管理和处罚,地方药监部门和公安机关均反映缺乏法律依据。再者,使用假药延误病情导致身体严重危害甚至死亡,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因果关系难以直接对应。

  可见,假药监管“硬伤”,更需“创可贴”医治。首先,应适当修改刑法相关适用条件,在什么是假药和劣药的区分及治罪上给出明确解释。同时,应创新打击方式,摧毁假药完整链条,增加犯罪成本和“入行”难度。再者,政府监管应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药品企业则可从生产技术上加大防伪力度,例如针对包材回收严重的药品,将包装改为一次性,加大假药生产环节和成本。特别是,有关部门应通过宣传、咨询、举办安全用药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等形式,给人们传授基本的药品知识,选择正确的购药途径,增强人们的安全用药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假药的危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