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日益普及,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官民互动的重要形式。问政让人们看到了政府部门的开放包容和进步开明,颇受好评。不过,有些互动也会让人们感到不解渴,甚至不满意。
在日前的一档问政节目中,媒体曝光了劣质玩具、三无玩具充斥在居民区和学校附近的小商铺内,价格低廉,儿童容易购买,也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许多地方都存在,也是监管难点所在。监管部门在回应中也坦承这一点,表示也曾开展过专项整治行动,但整治效果不太好。必须说,这种自揭家丑、承认不足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对公众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原因,找到应对之道,让监管的效果好起来,让公众免于三无、劣质产品侵扰。
市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如果没有监管或缺乏有效监管,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必然层出不穷。这正是市场离不开监管的根本原因。换个角度来看,倘若一些领域集中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必然说明对这些领域的监管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的原因有许多,法律法规有漏洞,跟进整治措施不给力;认识不到位,以为不会产生严重危害;监管资源有限,忽视了对小商铺的监管,等等。尽管都有一定道理,却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监管部门的责任,那就是缺少主动作为的担当和魄力。为什么能容忍整治效果不太好?为什么非要等到群众投诉才查处?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不管监管难度有多大,只要威胁到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就应该想到前头、查到前头。
监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新一轮改革中,所谓“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该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一定要果断放弃。监管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绝不能允许某类问题长期存在,也不可以一句“群众投诉,我们马上处理”来宽纵。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问题都要依赖群众投诉,群众也不是遇到所有问题都会主动投诉。比如,街头小商铺销售的三无、劣质玩具,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选择,是一种因应市场需求的行为。也许群众可以容忍这些产品的存在,而对于负有市场监管职责的部门来说,却不能容忍,更不能将责任推给群众。相反,必须主动出击,既要严查严管违法违规者,也要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在整个监管体系中,投诉后再查处自是必不可少,但略显消极和被动。尤其是面对人尽皆知的市场乱象时,如果依然要等到投诉后再查处,就是一种惰政表现了。这种情况,不仅群众不满意,而且还会导致市场“乱上加乱”。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告别惰性思维,有投诉自是要查处,但更要习惯没有投诉时也能主动发现问题、查处问题。当前,市场监管资源仍比较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监管需求,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确实是一大考验,但还是应该想办法更多地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从“慢作为”转向“快作为”。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政府监管才能更有力,市场秩序才能更健康,对群众利益的侵害才会更少。
监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之重要保障。完善监管任重道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领域的监管部门都应该有此清醒认识,把监管尽可能地做到前面,把危害尽可能地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