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如何发展,一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原荣誉主任毛如柏在接受《城市化》杂志采访时回忆说,“在我任建设部副部长期间,就抓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先后赴全国各地调研了100多个镇的建设情况,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广东省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加速发展的特点,把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山东省政府专题研究如何以小城镇为突破口,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四川和京、津、唐地区进行了一项被称之为“百镇工程”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凝聚经济实力、扩大发展规模的首要选择;在中部地区,许多小城镇已逐步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在西部边远地区,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善生活和生产环境,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毛如柏说:“今天的昆山在当时的小城镇建设中就搞得不错,小城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恒。”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与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要制定特色小镇和重点镇标准并大力开展培育工作,引导各地全国重点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近期将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信息系统,利用电视电话培训方式,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镇长培训一遍;研究盘活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要研究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秀峰认为,开展培育特色小镇,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综合考虑人口空间结构,区域承载负荷所做出的战略决策。特色小镇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镇化,是一种低成本的城镇化,避免了规模过大造成的“规模不经济”(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城市金融部主任文辉认为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当前各地在认识上还存在以下5大误区。
误区NO.1: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特色镇。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位于城市周边、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概念,以某种主体功能为特色,或有产业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围,由居民社区和村庄构成,按照政府组织架构体系来管理的行政区域。
误区NO.2: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新城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首先特色小镇规模不大,不是追求规模效应,扩张效应,而是追求集聚效应,紧凑效应;其次特色小镇不是土地财政的载体,而是创新创业的空间,是新产业、新动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镇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镇要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误区NO.3:把特色小镇等同于园区建设。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但又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工业4.0为引领,以2.5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在于研发设计;(2)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品牌、展示转变,重点在于营销服务;(3)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满足市民短期、重复、特色需求,重点在于休闲服务。另外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是其与园区开发的重要区别。
误区NO.4: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景区开发。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为景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从这个角度而言,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景区开发模式。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动上更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目标上更强调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开发上更突出互融互动。
误区NO.5: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离不开乡村本底,但与乡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一是形态不一样,二是功能不一样。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是既有乡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术和特色人才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需要探索利益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美丽乡村更多的是强调乡村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产业支撑,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