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1时,河北保定蠡县鲍虚乡中孟尝村一名6岁男童跟随父亲收白菜时,不慎掉入一口40多米深的枯井中。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开展了救援工作,救援车、志愿者队伍、爱心团体纷纷抵达现场。
一个年幼的生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众人群策群力施以援手,这显示出人们对待生命的价值观念正逐渐发生变化。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并非物质、金钱等所能衡量,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为救援而不计成本地投入人力、物力,已逐渐成为共识。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救援工作毕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制约救援顺利展开的是各种具体的物理因素,通过对救援工作的报道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超出救援本身却潜伏已久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枯井问题。据报道,男孩掉入的枯井井口只有30多厘米宽,并且早已废弃,平时仅以一块薄铁皮覆盖着,久未填埋。据河北保定市赵锻庄村村委书记介绍,村里的水井一旦枯了就要填埋,并开挖新井。之所以要及时填埋枯井,一方面是因为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枯井极易污染地下水。然而填埋工作究竟由谁负责,不同的村有不同的说法,并无统一规定。这是否就给草率处理枯井开了方便之门呢?2014年9月,郑州南曹乡一名儿童不慎掉入机井,消防官兵花费了4个小时才将孩子成功救出;2015年5月,西安航天基地一小区附近,一名2岁男童同样掉入40米深的机井。孩子跌入深井的事频频发生,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们注意脚下安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被荒废的枯井往往相当隐蔽,如果不能及时决定由谁负责填埋弃井、不能定点清理散布各处的枯井,悲剧就极可能再度发生。
其次是救援专业化问题。我们承认,在事故发生后,救援车、志愿者队伍、爱心团体纷纷赶赴现场,这一幕暖哭了很多人。然而在救援问题上,“人多就能办成事”并不是一条铁律。事故发生地原本面积就极为狭小,更兼特殊的砂质土质和恶劣天气,救援难度已经很大,而救援向来讲究争分夺秒,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讲究“快、准、狠”的救援方式。救援人员在向井内不断输送氧气的同时,采用的是大面积挖掘的救助办法,据报道,生命探测器也未检测到有效的生命反应,这就让急切等待结果的人们不得不怀疑整个救援工作是否缺失明确的方向感。最后,救援还需要及时同外界沟通联系。让外界随时知晓救援工作的进展和遭遇到的困难,地方政府和爱心团体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救援难免涉及当事人隐私,可这些不是不可侵犯的机密。如果救援队伍不能与外界及时联系,自身也极易遭到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指责,从而给救援人员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我们祈愿男童最终能平安脱险,但上述问题也必须着手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消除隐忧,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