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有你家乡吗?”的新闻成为微信朋友圈的热点,多日居“城市化网”日排行和月排行榜首。据悉,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7月1日出台以来,认定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
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6】221号)同步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号),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篇章一:特色小镇政策暖风频吹
“城镇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12月12—13日在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强调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201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说,要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单独或联合各部委发布的乡村建设文件达13个,涉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定点扶贫、改善贫困村人居卫生条件、传统村落、优秀村规民约和绿色村庄等,其中以特色小镇发文最多,也最受关注。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涉及的部委最多,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等。
这一系列政策反映出,在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镇化,正成为实施我国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的一大抓手。
2016年10月1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杭州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小城镇和具有潜力的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具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具有绿色发展的优势,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小城镇存在人口承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特色、城镇布局不合理四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陈政高认为浙江等地特色小城镇的成功经验,其实质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领导重视。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着力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浓厚氛围。二是市场主导。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定位、规模和项目,小城镇才能蓬蓬勃勃发展。三是政府引导。在土地、资金、税收、棚改等方面对小城镇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四是产城融合。产业是小城镇重要的发展动力,产城融合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以城镇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保障,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五是因地制宜。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依托当地资源、当地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局面。
陈政高表示,要通过5年努力,建成一批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产业小镇、旅游小镇、文化小镇、宜居小镇;通过改造更新一般小城镇,使大部分小城镇成为具有基本功能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引导各地全国重点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努力实现小城镇承载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居住人口有较大幅度提高,镇容镇貌有较大幅度提高。
篇章二:特色小镇各地风潮正劲
推进城镇化和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两大核心。一方面,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实现了就近、就地城镇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一大抓手。另一方面,通过相关体制改革,培育特色产业,可以实现全国小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高。
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说:“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与乡的‘纽带’和‘黏合剂’,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要让一个个洁净小镇、活力小镇、风情小镇镶嵌在浙江大地上,与美丽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迷人的美丽浙江诗意大画卷。
自2016年8月3日住建部《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建村建函【2016】71号)下发以来,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情况看,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响应迅速。如北京市:政府出资引导,百亿重金打造42个特色小镇;天津市: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河北省:要建100个特色小镇,每个投资超20亿;山东省:到2020年创建100个特色小镇;湖南省:在来五年将建设100个特色小镇;甘肃省:将用三年时间建成18个特色小镇;贵州省:三年投资1152亿,建142个示范乡镇、特色小镇点缀贵山秀水;广西:将打造百个特色示范镇,每个投资不低于2000万;广东省:到2017年建成30—50个独具岭南魅力、环境优美、形态多样的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贵州省黎平县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上说,将有1602个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之前三批的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将达到4157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据悉,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有行政村近60万个,自然村寨260万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4157个村落数量稀有兼具重要保护价值。我国于2012年抢救性地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经过4年努力,前三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已初步建立指导和管理机制,并获得中央财政平均每村补助300万元保护扶持。
赵晖说,当前传统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已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规定,村落一旦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就不得拆迁、合并。2015年普查发现,传统村落没有发生拆并和严重的破坏现象;大量危旧甚至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保护,有60%以上的传统村落对祠堂、民居、古桥等进行了修缮,村民们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赵晖表示,下一步还将有更多具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保护名录。多部门还将研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法制化、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加大资金和综合性政策支持、开展人才培养等措施,更有效地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指导。
篇章三:特色小镇的对策与误区
小城镇如何发展,一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原荣誉主任毛如柏在接受《城市化》杂志采访时回忆说,“在我任建设部副部长期间,就抓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先后赴全国各地调研了100多个镇的建设情况,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广东省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加速发展的特点,把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山东省政府专题研究如何以小城镇为突破口,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四川和京、津、唐地区进行了一项被称之为“百镇工程”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凝聚经济实力、扩大发展规模的首要选择;在中部地区,许多小城镇已逐步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在西部边远地区,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善生活和生产环境,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毛如柏说:“今天的昆山在当时的小城镇建设中就搞得不错,小城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恒。”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与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要制定特色小镇和重点镇标准并大力开展培育工作,引导各地全国重点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近期将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全国小城镇规划建设信息系统,利用电视电话培训方式,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镇长培训一遍;研究盘活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要研究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秀峰认为,开展培育特色小镇,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综合考虑人口空间结构,区域承载负荷所做出的战略决策。特色小镇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镇化,是一种低成本的城镇化,避免了规模过大造成的“规模不经济”(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有利于实现人口、资源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城市金融部主任文辉认为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当前各地在认识上还存在以下5大误区。
误区NO.1: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特色镇。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位于城市周边、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概念,以某种主体功能为特色,或有产业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风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围,由居民社区和村庄构成,按照政府组织架构体系来管理的行政区域。
误区NO.2: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新城建设。发展特色小镇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来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首先特色小镇规模不大,不是追求规模效应,扩张效应,而是追求集聚效应,紧凑效应;其次特色小镇不是土地财政的载体,而是创新创业的空间,是新产业、新动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镇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镇要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
误区NO.3:把特色小镇等同于园区建设。特色小镇不是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离不开特色产业,但又不是单纯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开发。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工业4.0为引领,以2.5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在于研发设计;(2)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从加工制造向设计、品牌、展示转变,重点在于营销服务;(3)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满足市民短期、重复、特色需求,重点在于休闲服务。另外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是其与园区开发的重要区别。
误区NO.4:把特色小镇等同于景区开发。以旅游功能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可以发展成为景区,有些历史人文古镇,自然风光优美的小镇也兼具特色小镇的文旅功能。从这个角度而言,特色小镇和景区开发有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传统景区开发模式。特色小镇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更强调满足周边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动上更强调体验和参与,在旅游发展目标上更强调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开发上更突出互融互动。
误区NO.5:把特色小镇等同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离不开乡村本底,但与乡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一是形态不一样,二是功能不一样。特色小镇集聚了大量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端要素,是既有乡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术和特色人才的区域经济发展单元,需要探索利益主体多元、公众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美丽乡村更多的是强调乡村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产业支撑,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等。
篇章四:特色小镇呼唤“新乡绅”和“新乡贤”
“小城镇,大战略”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的,充分体现了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关于小城镇建设,已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包含长远规划、行政管理、信贷金融支持和文化建设等完整的顶层政策设计。在政策红利的驱驶下,如何防止各地政府、企业和资金出现急于求成,千镇一面,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在接受《城市化》杂志采访时说:“我担心的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镇建设往往‘自上而下’的力量太强大,而‘自下而上’的力量过于弱小。”
李津逵表示,今天如果大家还想保护一下乡村的村落,保护乡村的文明,政府最好就离乡村远一点。就像人类要热爱自然,最好就自己住到高楼大厦里,别总是向往生态型的田园住宅。人们越住生态型,离自然越近,对自然的破坏就越大。他十分同意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的观点:你要珍爱自然,就离自然远点;你要珍爱农村,就离农村远点。
但李津逵对我国出现新的乡村自治寄予厚望,他说:“我国农村有望出现新乡绅。”李津逵分析说,其实现在中国的乡村里正在出现一种“新乡绅”,他们是在市场中冲杀出来、获得成功,带着市场经济的理念回到农村,重新组织乡村社会的一些民间领袖。李津逵强调说,所有这些“新乡绅”,都是读新中国的书、受共产党教育成长起来的。他们懂政策、懂市场、又懂得乡村。他们有桑梓情怀,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我在各地见到这样一些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乡村的希望。所以,我从这些“新乡绅”的身上期盼着村民自治的新前景。他认为“新乡绅的出现将有利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
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的拓荒者”,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对于李津逵所说的“新乡绅”,应该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再选择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儒家的“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胡彬彬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贤,并由此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乡贤,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这些最容易引起当地人们的认同感,增强地方社会的凝聚力。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家乡,在外面发达之后,仍然与家乡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出谋划策。即便是没有担任过官职的乡绅,他们在地方上也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为一方百姓造福。
在中国的传统乡贤文化中,敬祖先,重乡土,爱桑梓,培育乡土观念,成为族人、乡人、国人增强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走出的不仅仅是一代代、一个个的举人、秀才,更是无数的将相栋梁,他们被乡绅文化所熏陶、所滋养而成长起来,由村落之所最终走向国家之殿,并最终以其丰功伟绩而受到万世敬仰。
在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正所谓“秀才都挤进城里”,有人不禁叩问“乡贤何在”?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新乡贤应该是也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
胡彬彬表示: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许多乡村文化精英也走出农村,定居城市,使得村落被遗弃空置。同时,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也很少再返回家乡。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积极倡导乡贤文化了。应该说,新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了,包括乡村干部、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等。他们视野开阔,资源广泛,如能返回故乡,或以自己毕生所集聚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故园,对于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乡贤文化,在当今农村社会中、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呼唤“新乡贤”。
我们期待,在各地风潮正劲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希望“融”进去的新市民,都希望在新一轮的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过程中,成为被照拂的主体,得以在更轻松、更优美、更便捷、更人性的环境中生活。特色小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在城市发展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以及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特色小镇建设也一定会朝着文化魅力十足、特色鲜明、宜居宜业、风格各异的方向发展。
乡贤由村落之所最终走向国家之殿,并最终以其丰功伟绩而受到万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