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江智超: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可以从垃圾分类做起
时间:2016-10-03 13:54:1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采编:刘建飞 

【热点话题】

  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过程必将使一座城市从“功能城市”上升为“人文城市”,政府与民众如何协力从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塑造、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城市化》杂志特邀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广东地区志工领队江智超先生发表评论。

d4b2a8e6bfd25b5feabd17c097f7bedb.jpg

  江智超: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广东地区志工领队

  一座城市如何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我看来,完全可以从环保教育做起。在广东,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下称:慈济)当地志工,就积极地推动社区环保教育,通过进入校园、社区,带动学生和家长从家庭做起,注重环保、资源分类回收,并将资源回收所得拿来做善事,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要知道,每一位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环境都负有一定责任和义务,不能只想要好的居住环境,而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垃圾却全部都依赖政府解决,这一观念需要从教育上来提升和改善。

  十几年来,慈济在广东地区已有近600名自愿工作者。而志工们平常着重于环保领域的带动和教育,是有其历史渊源的。30年前,慈济的发源地台湾也与大陆一样,由于太过注重经济与GDP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居民丢弃的垃圾,靠政府回收,集中焚化,那时,城市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是:垃圾场建在哪里?焚化炉安置在哪里?虽然人人都会制造垃圾,但没人愿意让垃圾场建在自家附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邻避效应”。所以,尽管政府提出建设焚化炉,但无论放在哪个区域,当地政府和民众代表都会带领民众抗议。1990年,慈济创始人证严法师在一场演讲中呼吁大家“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政府和民众双方应共同注重生态环保,而不应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使环保问题无从解决。证严法师同时提出,环保要做到“清净在源头”应从个人和家庭做起,实施垃圾分类。在当时,他这一呼吁得到了民众的认同。

  台湾约有2300万人口,且大都集居在城市区域,三十年前,各大城市也都因垃圾超量而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但从1990年开始,慈济志工在各社区推动垃圾减量及分类,资源回收再利用,目前全台湾有五千多个资源回收环保教育站,有将近十万个环保志工不计任何酬劳,全年无休地在进行资源回收以及教育当地民众响应环保工作。因此,台湾城市的垃圾总量逐年下降,目前已有垃圾焚化炉基本停止工作。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以台北地区为例,这里的垃圾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因为人们去商场购物会自带购物袋,所有的餐厅坚决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每个家庭主动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可回收的资源、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并用政府指定的塑料袋装好,在固定时间交给资源回收车。目前,台湾正在朝着“零垃圾、零处理、零污染”的方向努力。其实,我们的观念中根本不应有“垃圾”这一名词,因为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所谓“垃圾分类”应被称作为“资源分类”,就像慈济的一句口号“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也就是说,要把垃圾回收变成可用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变卖可以拿来做善事,这是慈济一直在从事的事业,也是我们坚持倡导的理念。
其实,慈济推动的环保五化观念非常值得参考。

  ①年轻化—从幼儿教育开始,让每一个民族的幼苗从小就认知如何做环保。

  ②生活化—人人注重环保,从日常生活做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带环保杯、环保筷、环保碗、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都可以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③知识化—用科学的理论教育民众,因为人类文明造成对地球居住环境的破坏已非常严重,温室效应及极端气候造成地球的灾难越来越严重,及时做环保已经刻不容缓。

  ④家庭化—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做到垃圾减量、资源分类、资源回收再利用,如此一来,每个社区的垃圾量自然会减少。

  ⑤心灵化—清净在源头,从心开始,自我要求要为环保做贡献,也许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自认能够为环保牺牲付出是一种人格的提升。

  当下,大陆正经历乡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的城市化过程,当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场所后,这里除了需要有完备的硬件设施外,最为关键的是生活在此间的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状态有怎样的看法和想法。对垃圾资源回收而言,如果只是部分人重视是无法达成效果的,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必须人人都重视环保,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保护环境,社会各行业更要重视环保。政府可以为每个社区规划出与人口相匹配的资源回收站,由自愿工作者来带动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城市。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目前慈济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昆山、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等地推动建设环保落实社区,我相信由慈济这一颗种子可以带动当地的政府和民众共同建设出一个没有垃圾污染、人人关注生态环保的人文环境。我想,这样的城市才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美丽的城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