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随着旅游经济的升温,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将打造“国际旅游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除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桂林、黄山等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外,许多“次级城市”也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这些城市是否具备“国际旅游城市”的必须条件,又应遵循怎样的路径发展?《城市化》杂志特邀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叶乐安发表评论。
叶乐安: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次级城市是区域经济中围绕中心城市发展的城市,是各个省市核心城市之外的城市,相较于核心城市,次级城市的发展存在众多弱点。然而,次级城市同样有自我发展的诉求,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资源的城市,更希望通过“旅游搭桥,经贸唱戏”的方式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盛宴。同时,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及新增长点的今天,旅游国际化更成为许多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这一背景之下,很多次级城市开始着手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这些城市的旅游总收入特别是旅游外汇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亦正在逐步提高,与国际化旅游接轨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与核心城市相比,次级城市在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虽然不少次级城市已有一个或多个世界级旅游项目,但总体知名度偏低;二是次级城市的旅游营销背景、营销手段明显弱于核心城市;三是次级城市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人力资源的弱势使达成“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更加曲折,同时这也说明人才的培养是打造旅游国际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四是次级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他们在对内对外交通等的接待能力上有着明显的缺陷。对于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这一目标而言,次级城市显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相比,旅游国际化则是相对容易达到的目标。
针对次级城市的旅游国际化,需主要考虑两大内容,一是旅游城市的概念,二是国际化的概念。首先,旅游国际化不仅要关注入境游客量与客源地的构成,也要考量出境游客及其旅游目的地状况;其次是要区分国际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国际化,国际旅游城市需要达到国际级的旅游资源品质、60%以上的境外旅游接待人数、50%的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机场及国外主要客源地的航班、国际范围的目的地推介活动、国际先进的旅游理念、旅游服务设施达到国际标准、地域文化传统的保护及传承等八大标准。旅游国际化则是阶段性的、动态变化的概念,是逐步发展,将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以旅游行业的国际惯例为参照,进行标准化改造,以达到软件与硬件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具有国际级旅游资源的次级城市而言,在向“国际旅游城市”迈进的道路上,不妨将旅游国际化列为暂定目标,而即使是为达到旅游国际化,也需要逐步、分阶段地弥补不足,不能奢望快速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