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二代移民”的痛苦
时间:2009-03-23 10:38:55 

 

 

“二代移民”的痛苦

 


 
  “爸爸妈妈,这不是我的错”——近日,编辑部收到一封自称“二代移民”、在北京就读的高一学生来函。她为两年后的高考犯愁。
   就这位中学生的呼声,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多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认为,这些二代移民的孩子应该享有同城市孩子一样的权利,国家应该取消附着在户籍上的权利差异。同时,这些孩子也要正视现实,毕竟涉及上千万人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方教育部门应该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政协委员陈锡文认为,城市要为外来人口子女提供九年义务教育,但目前初升高、高考政策没变,要回原来的户籍所在地。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但涉及的人太多太广,改革需要一个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大教授周洪宇说,首先要探索解决办法;第二要看到它是一个过程;第三要有一个具体的改革办法加以推进。目前户籍负载了教育、卫生等公共产品服务,改革的思路应该是逐步把这些福利剥离出去,采取可操作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户籍作为管理手段还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给户籍附加太多的功能,包括子女受教育的功能。现在的方法有很多的弊病。上学和考试地方不同,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一样,孩子在一个地方生活多年再换到不熟悉的地方,对他们的成长不利,而且还滋生利用金钱、人情解决问题的腐败行为,或者形成所谓的高考移民现象,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还认为,这个问题还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非义务教育经费,一般都是地方政府负责。上学所在地政府希望外来人口子女回去读高中、参加高考,不仅为减少本地学生竞争的压力,也有财政支出的考虑。这就需要中央政府来协调,寻求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公民最基本的保障应该由中央政府提供,如果中央政府解决的部分增加,地方政府解决余下的问题就相对容易。
   葛剑雄委员对这些具有相同处境的孩子提出具体建议:在问题解决的过渡期内,希望他们面向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同时他认为,户籍所在地学校应该给这些孩子一个缓冲的阶段,把教材给他们,再提供补课等方面的帮助,各地还可以采取相互承认中考的办法减轻他们的压力。
   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王东林的观点是,这些孩子的处境涉及到中国城市化质量的问题。城市化的力度逐年提高,但是相关制度安排并没有及时跟进,尤其是户籍制度。从城市化要求来讲,进入城市的人理所应当享用市民同等的待遇。城市必须扩大教育的总供给量。对于游走在城市体制边缘的人来讲,他们子女的入学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民生问题。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城市就应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被人重视,但实际上还有一些非农民工,他们已经属于城市白领阶层,他们子女的入学也存在问题,但问题被掩盖了,被他们有可能承受的入学费所掩盖。
   他说,对于农民工子女入学,现在有些地方有过渡办法,比如农民工子女学校,但从真正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存在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应该融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城乡二元结构不应该在学校的层面上体现出来,这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歧视,城里人上城里人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上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会给人产生一种不好的联想。

 

■链接

爸爸妈妈,这不是我的错
   上海最近出台的“居住证转户籍”制度,虽然仍存在门槛限制,但毕竟给许多“新上海人”以希望。也让我们这些“漂”在北京的“二代移民”,看到了一缕曙光。
   然而,前不久北京市有关方面称北京与上海不具可比性,类似“软化”政策暂无考虑。
   北京市的表态,让我,以及众多与我命运相似的“北漂”中学生,因上海户籍“新政”而点燃的希望再度破灭,仿佛又坠入冰窟。
   笔者自小学至高一,一直生活在北京。但却深切体会到无处不在的无奈,这种感觉随年岁的增长而更加强烈。原因就在那一纸户籍,像堵墙一样,在权利上无形隔离了我和我的同学。比如我不能获得医保,甚至在学校体检时,我的体检表与班上其他人不同,同学也会因此而露出复杂表情。
   刚开始,我连中考志愿申请表都没资格填写。爸爸最后关头到处找人,才让我在最后一刻获得考试资格。那些日子,我感觉到自己不仅不属于北京,好像也不属于这个世界。
   我不敢想像,如果没有获得中考资格,我将开始怎样的生活。为了继续读书,我会离开爸爸妈妈回到陌生的“家乡”,回到那个户籍所在、却没有家的地方吗?
   我还算幸运,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哭着离开学校和同学,离开父母回到老家。
   中考过去了,烦恼继续。那就是两年后的高考,那才是最后的裁决。但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在北京参考,也由于众所不知的原因,我也没法回原籍。不说学籍不在那里,教学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在北京更没有接受家乡省份那种高考“魔鬼式训练”,即便原籍允许我报考,我也不能想像怎么与家乡的同龄人竞争。
   我不知道这是谁的错。我现在即使考年级第一和班上第一,又有什么用?是爸爸妈妈错了吗?他们又何错之有?
   在课外书籍中,看到“社会排斥”这个词,我忽然发现,这个解释完全适用于我。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论者,我相信“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好”。但我不知道两年后,自己能不能共享这种“好”。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