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区域规划为主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同一空间不同规划“打架”现象严重,给城市空间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作为国家创新的领头羊,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十三五”期间在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合一上将有哪些举措?《城市化》杂志特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协调处处长罗瀛发表看法。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协调处处长
解决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合一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要解决的是什么。产业规划要解决的是产业选择、产业培育促进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的问题,空间规划要解决的是空间选择、产业和配套设施如何布局安排、交通组织、生态环境、特色和传承等问题。所以,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合一或者说协同,关键不在于体现的是什么形式的文本,而在于两个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及行动方向上一致、协同,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等,要从多类规划自成体系转变为多规合一,首先在目标上要相互支撑。
我们在做中关村示范区的“十三五”空间规划研究中,也在思考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规律是什么,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源地和空间之间的内在特征是什么。我们发现,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呈现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网络化格局,也就是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中心化态势明显,圈层式向外辐射,例如大波士顿地区;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中心呈现多极网络化格局,出现多个次级、次次级创新中心,形成簇群式布局。通过规划和组织,可以促进中心和网络节点的互动、辐射,进一步激活激发区域的创新活力。基于这种趋势的认识,在中关村的“十三五”空间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要打造“两极多城”的发展格局,“两极”就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原始创新中心极和亦庄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极建设,“多城”就是指依托存量空间资源,前瞻布局或者优化提升一批创新城、创新社区,培育和聚集拥有技术主导权、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域发展。
因此,对于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不一定是传统的中心地理聚集,一个小镇,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某个行业高级别的创新中心地,成为某一特色产业的聚集地,这与人才、资本、交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等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认为,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随着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共享交流的便利化,这种多元化、多极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